![](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e92b2d2f2c6ade5.jpg)
昨天我们讲到,楚庄王与王孙满会晤后,楚庄王竟然毫无避讳,单刀直入地提出来一个天下人都不敢提出的问题:代表着天子王权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
显而易见,这是要觊觎天子之位的节奏,是对周王朝嚣张的藐视,更是赤裸裸地挑衅。
面对这样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庄王,王孙满压住内心的怒火,不卑不亢,他援古证今,摆事实讲道理,明确地告诉这个狂妄之徒:“我周王室之所以能执九鼎而治天下,是因为德,跟鼎没关系。”
接着,王孙满又将德与鼎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有德才有鼎,鼎是为德政服务的。
那么,一个王朝的君王若是无德,那结果将会怎样呢?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
夏朝的最后一位王,夏桀,昏乱暴虐,废弃德政,就这样,九鼎迁到商朝,这是第一次的无德鼎迁。
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大概六百年左右,商朝最后一位王,纣王,有句话叫做“纣王无道宠妲己”,他沉溺酒色、暴虐无德。
于是,就鼎又迁到周朝。这是第二次无德鼎迁。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因此,德比鼎重要得多,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
这就是周王能执九鼎而治天下的原因,在德不在鼎。
王孙满以上的话非常精彩,他先是抛出了“在德不在鼎”的论点,然后开始“摆事实、讲道理”。
他先摆了三个事实,第一,他说夏朝最初有德有鼎,并介绍的九鼎的由来、九鼎的作用。第二,他说夏桀无德,所以鼎迁。第三,他说商纣王无德,所以鼎迁。
在最后讲道理的时候,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紧紧扣住了“在德不在鼎”的主题,有德,鼎小却重,无德,鼎大却轻。
阐述完“在德不在鼎”,考虑到周王室目前衰弱的事实,王孙满又补充了一句: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c320b24358e9d1d.jpg)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郏鄏,是周朝的东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阳。
这段话是说,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
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
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周王室目前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有700年,现在仅仅过去400年,气数犹存。所以,楚王你想取而代之,有违天命。
王孙满的一席话铿锵有力,有理有据,他让楚庄王认清了现实,扑灭了他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天子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楚庄王呢,被王孙满说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率兵回国了。
也许是王孙满的这句“在德不在鼎”入了楚庄王的心。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楚庄王以“仁”治国,虽生于蛮夷之地,最终得到了中原圣人的认可,他选择以“德”的方式融入中原国家,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毫不夸张的说楚庄王是楚国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
这篇文章学完了,这也正是“问鼎中原”这个成语的由来。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问鼎中原”的刁难或是挑战,有可能来自你的下属,也或许是你的竞争对手。
毕竟,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善良的我们为求自保,王孙满的这套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当我们遇到质疑时,无论对方气场如何强大,我们绝对不能认怂。
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了解对方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本质,千万不能被对方带节奏,让人牵着鼻子走。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仗不殆,适时地找到对方的弱点进行反击,然后转移话题,寻求突破口。
最后,展现自己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让对方知难而退。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32011c79d19bfe77.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