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11节。对的,这一节放在第10节前解读过。一开始我以为这一节跟着第9节,意义会更连贯。然而我错了,错得离谱。
《道德经》从这一节开始,连着后面12、13两节,给我们讲生存、本能与欲望的关系;讲欲望从本能中剥离了出来,使得生存与本能相分离。在给我们解读第10节的那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什么是魂魄?又如何会分离?
好了,回归本节。这一节翻译到白话文很简单:说是房子、车子、杯子,在空时可以放东西,可以派些用场;而在装满东西时,才是真起到作用得到了好处。
意思谁都能明白,道理也是谁都能懂。老子这是在给我们打比方,讲大道理。但老子这是要比喻什么道理呢?也许这只有老子的学生在老子耳提面命下,才知道老子真实意图。而我们只能面对这寥寥几字的读书笔记来猜测一二了。
我们先从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说起。说我有个朋友,一时兴起,欲养羊致富,于是弄来十几二十头山羊,放在自家的后山上。
时至冬近,一时间莫名地死了好几头,叫几老农来看,都说是因吃了有毒的草。奇了怪了,都养了好几个月了,这群山羊老儿怎么越养越笨了啊?
一日朋友问至于我,遂带他到一学畜牧的朋友那里,方家只说两字“饿的”。原来山羊并不笨,知道哪些草可吃食,哪些草不可吃食。所以一开始山羊们自己找食吃,相安无事。但天气一入冬,山上可吃食的青草自然是少了,饥不择食,就吃到有毒的青草了。
山羊不是人类,自小没上过学,估计也没什么文化,不会有毒不毒的概念。但是物竞天择教给他们一套最简单的识别方法,好吃的、美味的就是没毒的、有营养的;反之苦的不好吃的就赶快吐了,说不定就是有毒的、有害的,至少不太会是有益的。酸涩的一定是还没成熟的。
人有饥渴感,喜吃甘甜,恶食苦涩,怕黑怕痒怕痛,好色等等。一开始都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如同那些能自行找食吃的山羊。我们如果失却本能,我们将无法生存。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恐高;如果我们没有痛感,给咬掉一只手且血流不止也不知道痛;如果没有饥渴感,我们会去进食吗?我们没有味觉,饿了什么都吃。
呵呵,山羊只是饥饿的本能盖过了其味觉的本能,立马就出问题。如果没有本能,或是缺失些本能,我们的生存就会成为不可能。
但是使我们的个体得以出生、存在的是本能吗?显然不是。山羊不是有味觉本能吗?为什么还要去嚼食苦涩的毒草。支持我们万物生存的是冲,是能量,是有序。支撑人类生存是食物,是个体内各系统的有序运作。
房子、车子、杯子的作用是放东西,是住人。但如果房子、车子、杯子不是空的,就无法装东西。就如同人类失去了本能,就不会再有生存活动。
房子、车子、杯子的根本目的还是用来装东西的,只有装了东西,才算是真正起到了作用,得到了实利。人类的本能也只有得到了满足,人类才能得以生存。
当人有饥饿感时,如同杯子空了,无之以为用。这就是本能对生存的作用。人之本能如杯子之空,一个有促使生存之用,一个有装物之用。
人吃饱了就没了饥饿的本能,安全时没了害怕的本能。当人的生存得以百分之百保障时,理论上此时是没有本能的。就如同装满了水的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没有了空之用。所以生存如同杯子装满水,有之以为利。
我们把生存与本能代入这一节的有无利用之辩: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生存为利为根本,本能为用为基础。
生存得以保障,本能弱化淡出;杯子满了就没了装东西的作用。
本能突显时,才促使有生存活动,才有最终生存的可能,有了本能,才有了生存的可能。杯子空了,才有装水的可能,才起到装水的作用。
本能是空、为用,生存是有、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