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子
前天上午接到大伯哥从乡下打来的电话,说婆家那边有好多住户换房子瓦,让我回去看看自家的房子需不需要也换瓦。
通完话我便骑上电动车,奔向去婆家的路。
婆家在城区西郊,大沽河西岸,离市区近六公里的路程。
几个月没回婆家,当我走到大沽河桥时,发现大桥焕然一新:地面维修了,桥身部分两边档上了有两米多高的防护栏,不管汽车还是行人走在上面都安全多了;桥两头的防护栏比中间矮一截,看上去有一米多高的样子。

仅走了二十多分种,我就到了村庄,回家一看老房子有好几处塌陷的地方。
这房子建于八三年春,那个年代经济条件差些,建房的材料将就,好一点的每间房用十一根檩条,一般的用九根,最差还有用7根的。我家用的是九根檩条。
从房子建成到现在过了近四十个冬夏春秋,这四十年间经过风吹雨淋有些地方真的不行了。再说我们从结婚到现在从没在这屋居住。听乡下老人说:房子有人住能够通风保温,随时修缮,比没人住要好得多。别说,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家房子有些地方塌陷得比较严重,可能就是这方面原因:一是没人住不通风,管理缺失,二是檩条间矩远,因而易拉弯,如果不换瓦的话,塌陷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越陷越深,一旦形成漏雨,麻烦可就大了,所以必须趁早换瓦防漏。

于是我找到了管换瓦的包工头赵老板,先看了下房子,商量好大包价格,然后定于第二天就给我动工换瓦。因后天我还有重要事要去办,所以让老板挪置照顾一下,插到别的户前面了。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我这人有心事便睡不好觉,所以早早起来做好早歺,吃完了便又急着回老屋。回到老屋时还不到七点,眼见换瓦工人都已干上好大会了,把四间房子的瓦全都退了下来,把苇薄也都拉到屋顶上了。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和泥的和泥,运瓦的运瓦,边上泥,边按瓦,还有一位师傅专管找齐找平。工作井井有序,干得又好又快又熟练,一上午就把前坡的瓦给换完了。

对换瓦这一行我一点都不懂,不过整体观感还是不错的:瓦铺得平展展的,横看竖看都挺整齐,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几年来这一带兴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房东中午还要管打工者一顿饭。我不在这边住,这里没存好吃的东西,便决定出去给他们买水煎包子吃,问领工头每人能吃几个,他说四个就够了,我就给他们每人买了六个,生怕他们吃不饱,没力气干活。
他们吃完中午饭稍作休息,一点钟正式开始换后坡的瓦。
后坡塌陷比前坡严重,瓦工师傅就用木板条条给垫起来。木板厚约一公分,塌陷深的地方得垫三四层,整平后再上泥按瓦。就这样,他们不停的忙碌着,四点左右钟后坡也干完了。

四间旧房子瞬间变了模样,一排排整齐的红瓦铺盖在房顶上,俨若新房子一样美观漂亮。
换上了新瓦,往后的日子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漏雨了,给内心一个稳稳的安全感。
修拾房子和人穿衣服一样,衣服穿久了就要换一件,换上新衣服遮体又漂亮;房子年久了,换换新瓦片就变成了新瓦房似的美观又结实,于其是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