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得空翻看,看见菱塘绿油油的图片,想着想着,就想起那天去大伯家吃饭的事儿了。
中秋节前,按每年的惯例都会去大伯家走动,虽住同一座小城,见一面倒也是难。
开学前大伯曾来过一次电话抱怨:成日里也不知道都在忙什么,上次见人影儿,怕是清明节的事了,新房装修好了、侄子要独立去住校了,这些事情他都没唠叨呐……
长辈的电话、唠叨就是关心,每每接听心有愧疚;开学时姑父送东西来,家门未进水未喝一口,就走了,这些想起来就很惭愧……
都知道是赚钱养家糊口的中年人,耳朵听听也就罢了,即便他们有责怪的语气不会真往心里去。
那些大小事儿,自然在留下吃顿饭的间隙,又断断续续的补上了,小侄子很是厉害,刚初一,既能吃下早五点起床的学习之苦,还能养得白白胖胖,听说回来一次,能吃下十几个小笼包,爷爷奶奶还有他外婆,满眼疼爱的笑意……
这眼神儿,熟悉!
记得当初住校第一个月回来,我爷爷也在饭桌上,故意把块肥肉夹进我碗里,试探一下……嘿嘿,明白!真没让他“失望”,和着饭扒进嘴里了,他笑意盈盈,我也傻笑呵呵……
老家这片儿,有中秋吃鸭子的习惯,大伯家那晚烧的是他亲家买来的鹅。
大伯说:有的人还挑三拣四说要吃鸭(指的哥,吃货一枚),不知道现在养的鸭哪里会好吃呐?再说,这个时节烧鸭,得和最新鲜的菱米(菱角的肉)配,才香,如今这城里哪里去找?
就是就是,想起那菱米烧鸭,口水直流啊!尤其是咱们奶奶的手艺……我随声附和大伯的结论,并且深度总结,咱们家这一堆堆的吃货,都是奶奶养成的刁嘴刁胃,什么吃食都难伺候,有时宁可开水泡饭就咸菜,也不碰看不上眼的;可惜,后继无人了!
大伯倒是不服,坚决要让试试他的肉圆子,是不是有点儿奶奶当年的意思(口感)?嗯,还行!吃货总是倒最实诚的话,连马屁都没有。
大伯母忙不迭介绍,说最近她摔了腿,买、洗、煮全是大伯一人忙活,手艺精进不少了……说完还顺带眨眨眼。
哈哈!明白明白,就是要学会表扬表扬。
我是哪样儿的“嘴脸”,自家人还不知道吗?不会搬弄是非,不会谄媚献宝讨好谁,更没有撒娇卖萌的时候。
结束餐饭之后,大伯小声嘀咕,确确实实最近都他一人在忙,好听的奉承话他分辨得出,还不是哄着他开心的做呗,现在腿摔了,也服软了……
“老来伴嘛!年轻的时候都有个性,现在这样相互依赖挺好,要是我妈哪天不小心…,她指望随时随地的呼着谁到床头呐?”我是又一次把大实话剖给了大伯,其实也是有几分羡慕的意思。
奶奶的手艺,吊着全家人的味觉都醒着,知道我们始终是一家人。
前些日子四叔回来,老兄弟们聚在一起,忆往昔。难得啊,真好!虽没亲自参加,但是仿佛能看见,从前奶奶端上了菱米烧鸭,笑眯眯看着他们吃……
也就没几天吧,老朋友说要送她老妈妈去养老院了,家里实在没有人照料有患在身的人。
唉~基于她工作性质特殊、家庭结构独特,十分理解她的处境,尊重这份儿不得已的决定。
这些挡也挡不住的难事儿啊,考验着中年儿女的经济能力,更是考验着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好在,想想咱姑父,腰背挺直、红光满面、步履依然有力,完全不似七十多岁老者的样子,就有说不出的心安;
想想咱老妈,每日里还能骑着小毛驴去打份儿工,一日无数趟楼梯爬着,饭后还不忘了散散步,就有说不出的幸运。
他们都健康,我们就赚了!比吃着了菱米烧鸭,还幸福,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