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国学与传统文化佛、儒、道专题
【南怀瑾老师】《中庸》所说五种做学问的方法和程序

【南怀瑾老师】《中庸》所说五种做学问的方法和程序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4:22 被阅读24次

    《中庸》所说五种做学问的方法和程序

    本文摘录自 《话说中庸》

    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当以孔子作榜样,不能固守一门学识,而困于主观成见的藩篱之中。“审问”,是要对任何一种学问,都要穷源考究清楚,不可落于盲从或迷信之中。“慎思”,是要将所学所闻加以理性的思考。“明辨”,等于后世所说要加以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和归纳。经由以上的四种治学过程以后,确定了理之所在,便要实践见证于做人做事的行事之间,所以叫作“笃行”。换言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种是择善;笃行,便需要固执。

    因此下文便有对这五个学养方法的申诉说明:“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这是说如果没有去学习、或者学习的不好,学习不到家,你就不要冒昧去做实验吧!“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这是说,你不懂,就要去求学,请教知道的人教你。如不肯去求学求教,而且去求学求教了,仍然还没有彻底明白,那你就不要随便去实施吧!“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如果你也学习了,再经过自己的思考,还是没有想通,没有彻底明白,那也不可以将就去做。“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假使你把所学的经过思考和辨证,仍然还是弄不清楚,于心不安,你就不可以随便去做。这都是说明择善需精细,然后才可去实践。“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最后,是重在知道学理以后的实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秉“择善而固执”的精神去“笃行”,不可半途而废,或是功败垂成。必须要坚持精进,实行彻底,才能有成。(“措”字,有做到终点,做到最后的含义。)因此,便说,你如果能照这五个求学的方法去做,不急于求成功,只重视彻底去实践。“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一下就会,不必羡慕,不要气馁,你就准备用百倍的努力去完成。总之,只要以“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精神去“笃行”,虽然是最愚笨的,最后必然会明白。虽然是最优柔寡断的,最后必然会坚强刚毅起来。

    由于《中庸》在这里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种做学问的方法和程序,我们用比较哲学,比较宗教的教学方法来对照一下,唯一和这一理念相似的,大概就只有中国佛学,根据大小乘所说的“闻、思、修、慧”的修行理念,提出“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建立“教、理、行、果”四个综合的教法。例如佛经,首重“多闻”,就同“博学”是同义语。佛经的问答,先说“谛听”,就与“审问”是同一作用。佛学的修行,注重正思维去修“禅观”及“观想”,它就和“慎思”意义相同。所有的经论著述,必须注重“因明”(逻辑),就是要以“明辨”为主旨。凡此等等,最后总归要求需达真修实证的“行证”和“行果”,它和“笃行”的理念就完全一致。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翻译的佛经,多有采用《大学》、《中庸》的名词文身作基础,故使佛学在中国文化中,很快就融会为一体。再加上平民宗教的外观,终于普及民间,就流行不衰了。到了隋唐以后,以平易语体说教的禅宗三祖鬙璨大师作《信心铭》,也同样地提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等开示,也是说明择善固执的重要,并非是绝对不用文字语言,就可悟道。他也等于是掺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理念,“即此用、离此用”而已。总之,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择善而固执”的理念,也就是阐明“大学之道”笃行“止于至善”的普及法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中庸》所说五种做学问的方法和程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rl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