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君士坦丁堡有个外号,叫“攻不破的堡垒”。
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它成功阻挡过二十多次大规模围攻,唯一一次被攻破,还是因为盟友十字军的偷袭。
这座城市的形状像一只三角形的犀牛角,南边是与地中海相连的马尔马拉海,北边是狭长的金角湾,西边则与土耳其接壤。
整个城市被一圈高大厚重的城墙包围着,其中最坚固、最著名的一段城墙,正是在西边,它叫狄奧多西城牆。
狄奧多西城牆分为内外三层,外面还有一条巨大的壕沟。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的防御工事,可以抵挡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攻击。
所以开战之后,君士坦丁做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修补城墙。事实上,除了修城,他也没有更好的应敌之策。
以七千乌合之众对抗气势如虹的土耳其二十万铁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还有狄奧多西城牆,它是君士坦丁堡最忠实的守护者,被土耳其人恼称为“卡在真主喉咙里的骨头”。
君士坦丁将全城分为12个战区,将士兵们整编成队,分别把守城墙上的各个塔楼和城门,还设立了两支快速反应预备队。
用七千人来防守二十多公里长的城墙,对于如此稀薄的兵力,君士坦丁已经用上了他全部的智慧、经验和能力。
他或许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却没想到,这支人员成分复杂、又缺乏专业训练的临时军队,会打得如此勇猛和顽强。

6
穆罕默德骑着高头大马,来到狄奧多西城牆之下,仰望着这座闻名已久的千年古城。
他年纪虽轻,却是文武双全,作战经验不逊于任何沙场老将。经过一番仔细勘察,他制定了三条进攻策略:
第一条,是挖地道。
土耳其人打算向城内方向挖若干条地道,绕开这段难以攻破的城墙。然而东罗马守军早有防备,他们敏锐地找到了地道出口,引水灌进去,废掉了地道。
东罗马人甚至抓到了一名土军工程师,一顿严刑逼供之后,他们拿到了一份详细的地道施工计划。所有地道都被摧毁,地道战宣告失败。
第二条,是用攻城器械硬闯。
土耳其人将投石机、投射炮推到了战场,喧天的战鼓声中,一发发炮弹向着城墙呼啸而去。
然而城墙实在太坚厚了,持续轰了好几天,连一个缺口都没炸出来。
有时炮弹明明击中了城墙,刚轰掉一个角,马上就有守军赶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城墙补好。东罗马人积累了千百年的修城经验,一点小伤小残难不倒他们。
第三条,是海面攻击。
既然狄奧多西城牆难以攻破,不如改从海路进攻,用强大的火力攻击其他地方的城墙,或许就能打开一个缺口。
南边的马尔马拉海水流湍急,不适合排兵布阵。北边的金角湾水面平静,如果土耳其海军能够进入金角湾,就能对君士坦丁堡形成包抄。
东罗马人也想到了这一点,提前采取了一个逆天的对策:他们在金角湾入口处拉起粗重的铁索,横断了江面,土耳其的舰队根本进不了金角湾,只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无所事事地游荡。
为了激励士气,穆罕默德宣布:只要攻下这座城,城中所有财宝和人口都属于英勇的将士,他们可以尽情劫掠三天。
然而七个星期过去,君士坦丁堡依旧没能攻破。
穆罕默德终于焦躁了。他以为东罗马已经老化将朽,没想到待机时间竟这么长。
无数次失败证明,对付这座堡垒,不能使用传统的攻城方式。

7
正当穆罕默德一筹莫展时,救星来了。
救星是一名匈牙利的铸炮工程师,名叫乌尔班。
其实穆罕默德的军中并不缺少铸炮人才,但乌尔班跟别人不一样,他会铸造火炮,这在当时是一门只有极少数人掌握的前沿技术。
乌尔班得到了穆罕默德的重用,他在后方潜心铸造出一门巨大无比的火炮,能射出重达一千四百多磅的石弹。做发射试验时,只听得一声巨响,一堵城墙瞬间炸成了碎片。
穆罕默德大喜,立刻下令:多造些火炮,用它来装备全体炮兵!
巨型火炮的运输场面十分壮观:先由精锐骑兵在前面开道,数千名工人以神一样的速度铲平沿途的道路,然后将巨型火炮装在一辆大车上,车轮由若干滚木组成,滚木上还涂着润滑油。一百头牛拖曳着大车,两百名壮丁在侧面扶着炮身,巨型火炮就这样如同战神一样被运至前线。
东罗马人的命运,就被这个庞然大物改变了。
巨型火炮发射速度比较慢,每天只能发六、七次,每一次击中城墙,便会激起一片飞沙碎石,随即出现一道深深的凹口。东罗马士兵仍在麻利地修补城墙,却越来越跟不上城墙破损的速度。
狄奧多西城牆不再坚不可摧,“攻不破的堡垒”也不再是神话。

人一旦处于顺境,往往能爆发出乎意料的灵感。就在巨型火炮不断进攻、东罗马人手忙脚乱的同时,穆罕默德的脑子里又冒出一个奇思妙想:
既然进入金角湾的水路被铁索隔断了,那我就从陆路把战舰送进去!
按照常识,船是在水上行驶的,怎么能够走陆路呢?金角湾的另一侧是加拉太城,那儿都是些山丘,马车都难以通过,更何况是船?
穆罕默德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他命人运来无数滚木,连接起来,制成巨大的滑板,然后将战舰放在滑板上,由骑兵开道、工人铺路,就像运送巨型火炮一样,七十战舰船翻山越岭,穿过加拉太城,一直运到了金角湾的海面。
这大概是军事史上最离奇的策略之一。
第二天一大早,当东罗马人从晨曦中突然望见土耳其舰队出现在金角湾时,内心立刻崩溃了。

乌云在君士坦丁堡上空盘桓,狂风呼啸着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沉闷的雷声中,一场暴风雨呼之欲来。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君士坦丁皇帝与城中的主教、贵族、军队首领和部分民众聚在一起,由格列高利牧首带领着,做了最后一次安魂弥撒。
牧首在唱诗班的歌声中大声祈祷,声音比平时更加庄严深沉。
仪式结束时,君士坦丁对大家说道:“我无法像穆罕默德那样许给你们什么好处,只能告诉你们:如果我们败了,将来在这里祈祷的人,就是穆斯林异教徒!”

8
5月29日,星期二。
天色渐渐放亮,曙光将笼罩在城市上空的紧张气氛缓缓揭开。武器握在一只只微微颤抖的手中,汗水从手背滑过,无声无息滴落在君士坦丁堡的土地上。
穆罕默德已经下达了总攻命令,巨型火炮的响声震耳欲聋,从城墙落下的碎石瓦砾填满了护城壕沟。热那亚首领乔万尼正扯着嗓子指挥他的士兵,忽然眼前一黑,一块大石头砸中了他的胸部。
奄奄一息的乔万尼被抬下阵地,军心开始动摇。
突然,有人看到科尔克城门的塔楼插上了一面星月旗帜,迎着清晨的微风轻轻飘动。人群中顿时发出惊恐的叫声:
“失守了!失守了!穆罕默德攻进来了!”
这一声喊犹如打开了水闸,守兵们顿时潮水般向城内涌去。早已跃跃欲试的土耳其人挥舞着弯刀,高呼真主安拉的圣名,在炮火的掩护下,穿过破损的城墙缺口,紧跟撤退的守军一起杀进城内。
君士坦丁正在亚得里亚城门坚守,见状立刻举起宝剑,高声断喝,试图阻止这场逃亡,声音却淹没在震天动地的惊叫声和冲锋声中。
星月旗四处飘扬。君士坦丁将刻着双头鹰的皇帝徽章摘下来,远远地抛掉,又将紫色皇袍脱下,露出一身戎装。他提起剑来,对身边寸步不离的几名侍卫说道:“快走吧,愿主保佑你们。”
侍卫们只是摇头,一言不发。
君士坦丁朝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方向望了望,深吸一口气,一马当先,迎着土耳其大军冲了过去。
战斗毫无悬念地结束了。穆罕默德遵守承诺,让士兵们在城里放肆地抢劫屠戮。他在旭日光辉的照耀下,昂首步入圣索菲亚大教堂,摧毁了教堂里那尊古老的十字架。
基督教圣地改成了伊斯兰教清真寺,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历经辉煌与磨难的罗马古城,终于在穆斯林手中掐灭了最后一缕烛光。
君士坦丁的遗体一直没有找到。关于他的下落,幸存者和历史学家们给出了不同说法:有人说他激烈搏杀后英勇战死,有人说他在城门踩踏事件中被失控的人群压死,有人说他趁乱逃出城外,被一个法兰克船主救走了,还有人说几个市民认出了皇帝遗体,将他悄悄埋葬于某个教堂里。
不论如何,最后的君士坦丁大帝随着东罗马帝国的毁灭而消失于历史烟尘中,只留下无尽的传说,寄托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惋惜与悔恨。

(来啊~划重点啊~)

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展的分水岭。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地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中东地区从此伊斯兰化。也就在这时,伊斯兰文明走向了极盛将衰的拐点,基督教文明则到了触底反弹的时候。

2.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始。许多东罗马帝国的学者逃到西欧,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书籍传播到当地,点亮了文艺复兴的火苗。

3.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立即野蛮地切断了欧亚之间的陆上通道。东方的丝绸、茶叶、香料等无法运到欧洲,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迫关闭。欧洲人只得向大西洋进发,去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大航海时代由此开启。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