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列子太学(慈祥华人)简书面面观
杨朱篇:人生的实质是什么?(3)

杨朱篇:人生的实质是什么?(3)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04:26 被阅读0次

    “中华迷你美帅哥——列子”系列7-3

    03  如何活好人生的实质?

    找到人生的根本、实质和准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握人生,活好人生的实质,活出永续价值和意义。人生的实质是生命本身,人生的根本准则是活好生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活好自己的生命呢?

    其一、了解生命、顺应命运

    从《天瑞第一》篇开始,列子就对生命进行了深入解读。笔者的感悟是:

    第一,生命的实质是本原能量。生命能量无始无终,每个无限的生命链之间相互链接,构成宇宙整体。

    第二,生命的现象是个体人,包括身体、心理、意识等方面。生命的属性就是通过生命现象呈现出来的。而其他一切非生命现象,比如物质财富,只是生命的幻化、幻象、虚相而已。所谓现象就不是实质性存在,生命现象和非生命现象皆是如此。

    第三,生命的基本属性(命性)有三种:一是阴性,也即死性,表现为有形,比如身体;二是阳性,也即活性,表现为无形,比如炁、精神;三是中和(和合)性,表现为阴与阳(死与活)的转化,比如心理。唯有生命表现为三种属性,而所有非生命,身体、心理、意识等生命现象,则只有阴、阳(死、活)两种属性,没有了中和性。

    阳,就是活着,阳性,就是活性;阴,就是死着,阴性,就是死性;中和,就是亦死亦活,中和性,都是死活二向性、转化性。由于中和性是潜在的,看不见,所以会被我们忽略掉,而误以为死活就是宇宙世界的基本属性。宇宙万物,包括人,一旦失去了中和性,活性就会减少,死性就会增加,进而死性大于活性,走向消亡。有形物(比如身体、死物质)即是处于这种状态,一直在死着,必定要消亡,只是迟早之间的事儿。

    第四,生命运动(命运)的基本规律是:在生命本体(本原能量)“中和性”的作用下,阴、阳(死、活)互动,相互转化,螺旋上升或堕落。也即一主(生命本体)二基(阴阳死活),三位一体,生死循环,走向消亡或升迁(中和、圆满、高能)。

    有了以上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如何活好生命,也就有了根本依据:

    第一,生命的实质是本原能量,本原能量浑元一体,构成了整个宇宙,每个人只是生命本体所生成的一个生命现象,都是同根同源的。所以,我们从别人那里可以反观出自己的样子,也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补充自己的所缺。这也是别人对于自己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是生命现象,而不是生命实体,所以,别人跟自己之间也就不是竞争或对立关系,而是陪伴和互助关系。这就是列子主张“安君”、“利物(他人)”的根本依据。

    第二,生命的基本属性有死性、活性和中和性三种,而常人所能把握的却只有中和性,即心性。所以,对于人生来说,内心的快乐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快乐了,表明我们已经失去了中和性,走向了死亡,远离了生命的实质,即被生命之外的东西迷惑了。这就是列子主张“乐生”的根本依据。

    第三,命运的基本规律是阴、阳(死、活)相互转化,并走向消亡或上升。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死掉“阴”(有、刚、形态),发挥“阳”(无、柔、炁、精神)。发挥“阳”的时候,又生出新的“阴”,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保障螺旋上升,否则就会轮回或堕落。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要超越有形物质(包括钱权色利情)的束缚,放松自己的身心,从而保障生命的自然运动。这就是列子主张“逸身”的根本依据。

    至于生命是怎么运动的,命运的结果如何,天道自然,我们听凭自己的本心,顺应自己的心性,平和地接受即可,不必、亦不可予以究竟。

    其二、抓住根本、清除障碍

    列子认为,人生的根本在于“乐生”,而乐生的前提是“逸身”。

    列子说,原宪在鲁国坚守清贫,子贡在卫国做生意挣钱。原宪的贫困伤害了生命,子贡挣钱拖累了身体。那么,守清贫也不行,做生意也不行,究竟什么行呢?可行的是快乐地活着,放松身体。所以善于活得快乐的人不坚守贫困,善于放松身心的人不被事务拖累。列子原文:“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列子说,为实现生命的内在需求,就应该充分体验一生的经历,充分享受身边的快乐。只顾担心肚子吃饱了而不能任意地吃喝,精力疲惫了而不能尽情地观赏美色,哪有空闲担忧名声好坏、性命安危呢?况且名声是虚伪的,对生命毫无意义,性命由天道管着呢,自己管不着。列子原文:“为欲尽一生之观,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忧名声之丑,性命之危也。”

    可是,“乐生”、“逸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立足于生命主体,处于中道,在生命与外物、身与心之间达到中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为一旦偏离中道,失去中和,各种障碍也就随之而来了。

    乐生的主要障碍,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生活供养过度或不足;二是内心忧虑,比如对名声、健康长寿的忧虑,对死后的顾虑等;三是身份地位;四是财物。

    列子说,人民得不到很好地休息,因为四件事:一是为了寿命,二是为了名声,三是为了地位,四是为了财物。因为有了这四件事,就害怕鬼怪,害怕别人,害怕势力,害怕刑罚。这样的人称为隐匿内在生命需求的人,可能随时死去可能继续活着,掌控自己命运的因素在于外部。一个人不违背命运,就不用艳羡寿命;不在乎是否尊贵,就不会艳羡名声;不需要势力,就不会艳羡地位;不贪求富裕,就不会艳羡财物。这样的人称为顺应内在生命需求的人,天下没有跟他对立的地方,掌控自己命运的因素就在自己身上。列子原文:“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天下无对,制命在内。”

    对此,列子给予了更深入地分析:

    列子说,珍惜名声一时的好坏,而让自己身体憔悴,精神痛苦,期待死后几百年间留下一个好名声,怎么足以安慰自己枯朽的尸骨,哪里比得上快乐地活着呢?列子原文:“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之馀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列子说,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有什么快乐呢?为了生活供养得好,为了声色体验舒服,而生活供养又不能一直得到满足,声色体验又不能一直得到赏玩,还会受到刑罚或奖赏的禁止和勉励,受到名誉或法令的推进和阻遏,慌慌忙忙地争取一时的虚名,盘算死后留下什么名声,独立独行而谨慎地耳听目视,怜惜行为想法的是非好坏,白白失去身边的最大快乐,不能放任自己一会儿,跟穿着重重的囚服,蹲在深深的牢房里有什么区别呢?列子原文:“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馀荣,偊偊尔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

    列子说,人活着很难得,死去很容易。舍弃难得的活着,而去等候容易的死亡,算是什么想法呢?如果想要通过遵守礼义赢得夸赞,通过造作性情赢得好名声,这样虚伪清寡,我认为还不如死了呢?况且你拿治国的才能向我夸耀,用漂亮话扰乱我的内心,用尊容和俸禄让我心里欢喜,不也卑鄙又可怜吗?列子原文:“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以难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矣。”“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荣禄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怜哉?”

    其三、明白道理、着眼长远

    列子说,人是所有生命之中最有灵性的,具有仁义道德,但人的机体能力却不足以自我保护。所以,人的智能的珍贵,贵在保障自己生存下去;人的能力的低贱,贱在侵犯别人、外物。列子原文:“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而,正是这两点最高准则,我们却一直没有做到。由于不懂得智能的价值所在,把智能用于积聚财物,跟别人争名利,让自己失去了人生快乐。列子说,名声的大小,名誉的高低,寿命的多少,其实包括所有的期待,都不是考量出来的,不是努力争取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遵循自然法则任自性而为,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所在,把最为珍贵的智能用错了地方,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列子原文:“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列子说,房屋充足,衣服漂亮,饮食美味,佳人相伴,有了这四样,为什么还要外求呢?有了这些还外求的人,属于贪得无厌的习性。贪得无厌的习性,是生命自然属性的蛀虫。这样的人,忠心不足以使君主放心,却足以损害自身;义行不足以让别人受益,却足以损害自己的生命。让上级放心不用忠心,忠的品格就灭绝了;让别人受益不用义行,义的品格就灭绝了。总之,贪得无厌是性命的第一大敌。列子原文:“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利物,适足以害生。安上不由于忠,而忠名灭焉;利物不由于义,而义名绝焉。”

    智能的作用,在于保障生命长存,而不是断送生命;命性的作用,在于协调阴阳,而不是破坏自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保障未来,探寻入恒之道。列子说,能吞船的大鱼,不游在小支流;鸿鹄飞在高空,不留在小池塘。为什么?因为它们想要到达终极的地方。《黄钟》《大吕》这样的乐曲,不能伴奏烦躁的舞蹈。为什么?因为它们音律舒缓。将要治理大事的人不陷入小事,想要成就大功德的人不成就小功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列子原文:“‘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朱篇:人生的实质是什么?(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ud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