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穿越千年的孤美画卷

作者: 集市里的养猫小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1:56 被阅读21次

​​文:羽蒙

世间美景不胜数,有人喜江南的温婉,有人爱北方的凛然磅礴,有人爱大海的波澜壮阔,而我,独爱大漠的荒凉。

三毛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大概是我听过的,关于沙漠最浪漫而美妙的诠释。在中国的地图上,也有这么一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荒凉,却描摹着世间绝美的画卷。

没有繁华的城镇,没有茂密的树林,大漠之上,孤烟挺直,无边的荒凉,却有着道不尽的壮美。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常年干旱,昼夜温差极大,四季分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敦薨”,为敦煌最早的称呼。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在张骞交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有云“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便正式设立了敦煌郡。朝代更替,随着各个王朝的统治管理发展,各朝各代,在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而佛教文化对敦煌的影响尤为深重。

敦煌有八景,“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其间,又以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最为世人所知晓。

相传,“莫高窟”的寓意为“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等朝代的兴建,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石窟奇观,这里有七百多个洞窟,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两千四百多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石窟、壁画、彩塑,三位一体,仿若一个综合性艺术中心,是一次宗教史与美术史的完美结合。洞窟林立有致,彩塑惟妙惟肖,壁画精湛丰富,佛教经典刻画其间,飞天的灵动舞姿在此流转,若你想要了解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只此一游,也必定不虚此行。

那些富丽绚烂的壁画,呈现着各朝各代的绘画风格,是佛教故事的生动刻画,更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他在其作品《美的沉思》中对敦煌的北朝壁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说,“这些形彩斑斓的(北魏)壁画,是用最惨厉的方法直指生命的有无,是在大悲哀与大伤痛中要人顿悟生命的空无与幻灭”,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着浓烈的原始佛教的性格,浪漫而悲情。除了对人物的尽情刻画,敦煌壁画中还有包括山水、动物、音乐、舞蹈等众多题材的内容,广阔而丰富。

山下开凿石窟,描摹壁画;山上风吹沙动,鸣声阵阵。鸣沙山形成至今,已超三千多年,受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风吹震动,使得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运动,表面空洞就此引发嗡鸣。唐代诗人曾咏: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

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

璀璨奇观,引人入胜。

立于鸣沙山上,俯瞰“沙漠明珠”——月牙泉,仿若大漠戈壁中的一个神话,形似月牙,塞外奇迹,名副其实,清澈见底,久旱不涸。古老传说在此流传,动听曲目歌咏其隐秘的绝美。荒芜大漠,极尽苍凉,这一湾泉水,却是凄清中的一抹生机,足以安抚往来人的浮躁之心。话到此处,颇有一种绝处逢生之感。

古往今来,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敦煌,看过了跋涉的商人,见证了行军的兵将,更接待了无数游览的旅客。跨越千年,不知今夕可比当年,但我想,大漠的荒凉,从古到今,不曾削减。越是缺失,越要逆向生长;越是孤绝,越要美得无与伦比。人的一生,就像是荒茫的大漠,若你想穿越这片无边际的沙漠,就必须努力前行,终会遇见不一样的生机。

孤清的戈壁之上,刻画着世间最美丽的画卷,不以无人而隐没世间,不以人潮涌动而自改气节。荒凉也好,凄清也罢,这骨子里的绝美,懂得欣然,不懂泰然,风吹沙鸣依旧,干旱泉水仍留,这里没有流失,只有永恒。自在,却最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穿越千年的孤美画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yq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