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绸缪》
唐国的一个小山村的傍晚时分,尽管时至黄昏,但村子里却是火光通明,焰火高腾。大家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唱着歌,等待着新郎迎亲队伍的归来,随着火龙般的迎亲队伍的归来,唢呐声也渐行渐近,当队伍行到门前,司仪大声地说:迎新娘入堂!新郎对新妇一揖,请她进门。到正堂前,新郎又揖新妇请入。二人用红巾相牵,缓缓走进正堂.执匕人(厨师)早已准备好同牢宴,新人入堂后,即可上菜。伴郎伴娘上前收下红巾,新妇进入正堂时后,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桌上。昏暗的新房内绣花的绸缎被面上居然铺着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之意,竟铺成了一圈圈的心形。娇艳的新娘含羞坐在床边,只见她芳菲妩媚,桃腮杏面。村里的人们兴致勃勃参加婚礼,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看到这么美丽的新娘,打趣的问新郎:“今夜究竟是哪夜?让我见着如此美妙的人儿?要问你啊要问你,应该怎么对待这美丽的人儿?”说着说着他们便围着新郎新娘唱了起来。欢笑声,嬉闹声在村子里荡漾。
在历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男女相见时互生爱慕的纯美意象,但在《诗经》绸缪中却是用来描写男女相见时的心情的,在古诗词中所见不多,此诗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结婚当天前来恭贺的人闹新房时唱的歌,另一种说法是六这是一首有情男女在夜晚邂逅时的欢喜之作。从诗中的各种意象来看,笔者认为这是一首新婚之夜缠绵与喜悦之诗。是贺婚者闹新房时唱的歌。每章头两句是起兴, 诗人借洞房花烛夜的欢愉之情,表达出了男女之间非常温馨、甜蜜的情爱。
“薪”指柴火,“楚”也是指柴火。所谓 “束薪”、“束刍”、“束楚”实际上反映了上古婚姻的“亲迎”之礼和“燎炬”之俗。在古代的唐地迎亲的风俗中,有两个环节:一是亲迎,一是燎炬,都需要点燃柴草,为照明和庆贺。把柴草捆的更紧一些,是为了燃烧时火焰旺盛,升腾更高,这些都是要提前准备的。古代娶妻之礼,经昏为期;周礼因袭旧俗。在婚礼的过程中,除了新郎和迎亲的队伍要打着火把,还要在自家的庭院中燃起篝火,火光通明,众人聚而欢之,尽显喜庆气氛。
此诗每小节的后四句颇值得玩味,诗人以平淡之语,写常见之事,抒普通之情,却使人感到神情逼真,似乎身临其境,亲见其人,领受到闹新房的欢乐滋味,见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的新娘,以及陶醉于幸福之中几至忘乎所以的新郎。这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 让闹洞房的欢愉场面跃然于纸上,使读者读时不尽宛然而笑,此时此景古今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