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崇拜症,你有没有?
虽然我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也接受了大学的教育,读的书也不算少。但是,毕业很多年以后,思维依旧停留在线性的状态。主要表现是,凡事想求标准答案,非错即对。
其实很多领域,不像我们上学那会,都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新闻里报道了一个特别著名的人每天只睡4~5个小时。你会不会,忽然间,感觉自己好像看到了努力方向,或者片面的以为这一点造就了他的成功?
也许你会说,我才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我举的这个例子可能太过于明显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表象,就盲目的跟随了。跟随的对象,也许是崇拜的一个人,也许是某一本书里的一个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同一套理论会衍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方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育儿达人?我们跟随理论和达人,不是因为我们都没有脑子,而是确实很有道理。有道理,有科学依据,会一定适用于我吗?
很多自律达人都提倡我们要早起,但尝试过之后,不适用我。并不是我不够自律,而是我是一位妈妈,无论我起多早,我的孩子也会跟着起那么早。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睡不好,我学不了,白天我会过得更苦恼。所以说,无论多么牛的专家,多少科学力正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
我现在是这样打破线性思维的:1.筛选专家和达人 2.筛选他们的理论和技巧,选择在哪个专家身上学哪一块。或者某一领域,我选择从哪个人身上学,这第1位师傅一定是能够帮我全面了解这个领域。3.经过前两个步骤,我筛选出来的方法以及技巧,我会去应用。4.验证在我身上是否行得通?是因为时间长度不够,还是理论本身不适用? 5.如果不适用,继续从第1步骤开始筛选。 6.形成自己的方法。7.不满足于现在学到的东西,不断的去思考和提升,深化认知,优化自己的方法。
就像【华简21天】成长计划里,每一篇复盘,都不是摘抄的。截取其中最触动我的点,结合我自身的实例,写成了这一篇篇复盘。别人的东西不是拿来就能用的,需要你不断的去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
除了提醒大家不要盲从,我发现,每次看到大咖身上和我有同样的忧虑点时,我就要突破了。
第一方面,也是最直接的一个突破点,马上会把我的焦虑缩小,甚至秒杀。我不再将焦虑当成一种不正常的存在,也不再被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而阻挡。比如,之前我的焦虑点是埋怨自己无法专注,把自己作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和主要矛盾。天天跟自己较劲,深深的挫败感。听完大咖的课,他明确的告诉我,这是所有人包括成功人士的正常现象。一下子,就把我从监狱里释放了。
第二方面,大咖既然会提出问题,就一定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你的问题和大咖的问题重合,并且这个方法在你身上适用,那么你的天就变了。
这节课里触动我的一些技巧和小心得
1.之前我的一篇育儿文章,曾经提到过,我全职在家的这三年学会了一项能力。这不是任何人教我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所得。
把一项复杂的任务细分成几个很小的任务,这项能力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你需要不断的去用。也正是有这种需求,这三年期间,我这项能力也得到了拉练。
甚至把它延展到其余的方面,我的文章《如何把我的猪队友打造成狼队友》提到过实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https://www.jianshu.com/p/ff0b7bef777f
而阿何老师的这节课里讲的一个小技巧,也跟我曾经的这项能力相重合。
2.自我激励的一个好办法。
给自己设定短而易完成的目标,并给自己设置相应的奖励。因为人,会对短期的激励更敏感。这一点也需要你用到上一条的能力,就是把你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
大咖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不要再傻傻的认为:大咖的成功以及坚持,都是因为本身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你无法坚持,是因为你这个人烂透了。
3.按着时间四象限法对你的时间分类,形成这样的习惯。
4.最能专注,最高效的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
最后交这节课作业
1.列举出你要做的事
2.用时间四象限进行分类
3.思考做事方法
作业很私人化,不公开了。大家可以自己找张纸,写一写。记住,只是知道了,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