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景,跟看美女差不多,愉悦有快感,养眼不累。但找到美景不一定轻松,因为常在艰难险阻处。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而游历史文化遗迹,如同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美则美矣,就别想省脑了,甚至有些枯燥。不过费功夫越大,收获也越多。
这次,咱去路易斯堡要塞(Fortress of Louisbourg)逛逛,它是:
- 英法对加拿大控制权易手的转折性战场,左右历史走向的分叉点;
- 新法兰西最大要塞之一,250年前生活场景的重现;
- 国家历史遗址,洞察加拿大前世今生的棱镜。
(一)
我们知道,早期欧洲对加拿大的殖民和贸易,是从北大西洋取道圣劳伦斯湾,深入圣劳伦斯河沿岸和五大湖地区。
从地图上看,一目了然,布雷顿角岛是扼守圣劳伦斯海湾的门户,位于其东北的路易斯堡,被选中为军事要塞和商贸口岸,再自然不过了。
地理位置图到游客中心后,我们换乘通勤大巴去路易斯堡要塞,大约二三公里。
古装卫兵把守的城门入口在古堡的城门入口,有古装的士兵荷枪把守,胖大魁梧,颇有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样子,果然像门神。不过城墙和城门显得并不那么高大厚实。
进门后看到,开阔地带上的一座古城,建立在港湾的犄角上,前方朝向外海,有军事工事;背靠内港,是房舍和商贸码头。可见,这是个军民共生、平战结合的城镇。
布局图 Src: WDL.org 古堡鸟瞰 Src: marinas.com 布局图路易斯堡当年是什么样子呢?一幅富丽堂皇的古画露了底儿,船舰稠密的港口,人口众多的城镇,一派繁荣的景象。
昔日繁荣景象现在它只作为纯粹的旅游景点而存在。但有别于其它历史遗址,这里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复活了的历史。上百名群众演员,穿戴18世纪的服饰,扮演着店员、商贩、市民、总督、士兵、主人、奴仆,做着各自的工作。走在古堡的街巷里,就像时光倒流,回到了二百多年前,不仅能看能听能参观,还能融入其中,参与互动,与“古人”说话交流。
士兵甲 士兵乙 士兵丙 铸炮厂 国王的堡垒那所最高最长的建筑,叫国王堡垒(the King's Bastion),包括营房、军人教堂及总督府。前后均有宽阔的草坪,是皇家广场,士兵操练演习的场所。再往外,是军事工事,高大厚实的土石墙上,一排排巨炮指向海面。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画像每天定时举行的军事表演,总能吸引最多的游客围观。
只听一阵激昂的军乐声响起,身穿红色制服、头戴黑呢金边三角军帽的乐队从国王城堡里列队走出来,一边行进一边演奏。随后是一队身着蓝色制服的士兵,在将官的率领下,扛着火枪,腰佩战刀,气宇轩昂地走来,在皇家广场上来回穿梭,表演着各种队列队形。
军乐队出场 士兵队列 军乐队行进表演 乐队与士兵随后,士兵们横向间隔站成一排,举行火枪射击表演。砰、砰、砰,一阵枪响,枪口冒出一道道白烟。士兵或站或蹲,或在广场或在墙头,如此反复数次演练,枪声阵阵,白烟飘飘,颇有仪式感。让游客一睹早期火枪时代的战争原貌。
射击表演最高潮的当然是压轴大戏——火炮射击表演。这种红衣大炮似的大家伙,在中外很多历史遗迹都能看得到,但它到底是如此操作、如何发射的,却是第一次见。
四五名士兵,分工协作,装填弹药、弹丸,举火把点燃药捻。随后一声巨响,地动山摇,火光从炮口喷出之后,是一阵巨大的白烟,像云雾弥漫开来。
火炮射击表演(二)
路易斯堡是法国人始建于1713年的定居点和军事堡垒,持续了20多年,耗资巨费,直到1740年才基本建成,并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命名。
- 问题来了,加拿大不是英属殖民地吗,关法国人什么事儿?*
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北美洲的早期开拓者,是法国。北起哈德森湾,南达墨西哥湾,分为纽芬兰、阿卡迪亚、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四个区域,统称“新法兰西”。英国是后来者,只开发了现在美国东部沿海的北美十三州。
再把那张北美早期殖民地图拿出来温习一下。
- 那又问了,法属北美殖民地怎么就变成了英国的呢?*
第一次易手是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法国败,不得不把法属纽芬兰、阿卡迪亚及哈德森湾周边地区割让给英国。
除了布雷顿角岛,整个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基本上都被英国控制,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已陷入英国的包围之中。于是在路易斯堡建立一处军事堡垒,以保障法属北美殖民地及其出海口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反之,站在英国的角度,则视路易斯堡为一种威胁,称其为“北美敦刻尔克”,因此就成了首要攻击的目标。
只是路易斯堡作为军事要塞,有其先天的不足,缺乏险要地势,对海上攻防能力强,对地面防御能力弱。另外,它与其他军事要塞,如魁北克,相距甚远,增援困难。
1745年路易斯堡第一次被英国攻陷并占领。在战后谈判中,通过与其他殖民地城池的互换,1748年又回到了法国人手里。
但在第二次被攻陷后,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仅全城被彻底摧毁,而且直接导致法属加拿大的易手。
-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看起来英法两国关系还不错,其实它俩是一对老冤家。十四五世纪,两国断断续续打了116年的战,史称第一次百年战争(1337~1453)。消停了一阵子,哥俩又发生了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1815)。而其中的“七年战争(1756~1763)”最为激烈,西方列强都有参与,波及到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
英法各自在北美的殖民地,不仅不能独善其身,还因边界冲突与领地争夺而成为战争起源地和主战场。
1758年,英军在沃尔夫(James Wolfe)将军指挥下,大举围攻路易斯堡。激战六周后,法军投降。此后,路易斯堡作为英军基地,在魁北克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58年路易斯堡围城战1760年,英军汲取上次教训,怕路易斯堡再回到法国人手里,又成为对抗英军的堡垒,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彻底摧毁了所有防御工事及城镇建筑。路易斯堡变成了一片废墟,随着时光飞逝在荒野中湮灭。
1763年,七年战争以法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法属加拿大割让给了大英帝国。这是第二次易手,加拿大历史进程发生了最大的一次转折,完全变成了英属殖民地,彻底变换了轨道。在英国统治了100多年后,1867年加拿大成为自治领,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成员一样,共奉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延续至今。
(三)
游遗址,读古史,果然烧脑不轻松。
那就去逛逛街吧。
在古堡,除了军事设施,还是一座繁华的城镇,是人们体验18世纪市井生活的绝佳处所。当时的路易斯堡人口达到4000多人,是最大的商埠之一,热闹非凡。
铁匠铺 面包房铁匠铺里师徒两人,小伙子很帅,鼓动羊皮风箱,一手铁钳、一手铁锤,很熟练地把烧红了的铁件拿到大铁墩上锻打,淬火,纯手工制作一件件铁器。
面包房可不光做做样子,真的现场制作,现场销售。我们买了一个,跟现代面包的样式大不同,有点像硕大的烤馒头,又干又硬,还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嚼在嘴里,更香了,非常好吃。
厨娘 餐厅:食物是假的,并不能吃 织娘 坐在街角聊天的女仆 店主甲 店主乙 贵族老爷 临窗张望的贵公子 军民一家古城里,各色人等都穿戴二百年前的服饰,干着二百年前的营生,各行各业都有,就像真的生活在二百年前一样。唯一不同,是他们都很健谈、好客,极愿意与游客交流,仿佛是穿越时间隧道的古今对话。
酒窖与酒桶 铁釜 乐鼓 菜园子 街景与游客(四)
英军第一攻陷路易斯堡之后,又还给了法国人。那么,英军也需要自己的军事基地啊,在哪儿呢?
在归还路易斯堡之后的第二年,1749年英国人选择了新斯科舍中部的一个港湾,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和殖民点,即哈利法克斯(Halifax)。
城堡山 城堡山入口钟楼 城堡山鸟瞰。Src: hmhps.ca哈利法克斯城堡(Halifax Citadel,又名城堡山Citadel Hill,乔治堡Fort George),建在滨海的山丘之上,居高临下,呈星形状的城墙非常坚固,再配以强大的火炮,无论对海面攻击,还是对地面的防御,均远远强于路易斯堡。
城堡内景一瞥 坚固的城墙及其工事 城墙上布防的重炮 英姿飒爽的兵妹妹 古装的姑娘、小伙所谓一朝君王一朝城。进入英治时期后,哈利法克斯与路易斯堡两城的命运就天差地别了。
哈利法克斯是英国人亲手缔造的,嫡亲血统,自然备受青睐与呵护,立为新斯科舍省省会,逐渐成为本省经济、文化第一的现代都市圈,并曾长期作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四个海外海军基地之一。
而被英国人亲手摧毁的路易斯堡,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再也无人问津。直到二百年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联邦政府决定重建四分之一的城镇和军事设施。通过考古发掘、史料研究,终于恢复了其旧制,成为北美最大的重建古堡。但只作为国家历史遗址、旅游景点而存在。政经商贸功能,已经式微得几可忽略。
哈利法克斯港一瞥 港口码头陈列的古船 卡通造型游轮 哈利法克斯街头 Peggy's Point灯塔路易斯堡从无到有,数易其主,从兴到毁,灭后又重生,不禁感慨。
想到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巨变”是客观存在,无须争辩。而“人间正道”属于价值判断,我不苟同。
¤ 2020年8月6日 于宾州·绿堡
¤ 微信:vanking1001
¤ 电邮:wanjin@sohu.com
《加东漫记》系列:
1、我见过的最美的海
2、北美城市与民居从哪里走来
3、芬迪湾,开了眼界的潮汐和红海
4、从南走到西,走到东,就是找不着北
5、渥太华的典雅与恢宏
6、千岛群岛,圣劳伦斯河上的明珠
7、新法兰西风情,我自妖娆
8、灯塔,重走开拓之路
9、爱德华王子与安妮
点击进入《万进杂文集》,分享更多……
——写字不易,还遭删帖。您若喜欢,转推点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