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伯学知识普及】什么是古文字中的“古汉语文字”(春秋-建国前的文字)?
这是由宗伯学(古儒学)弟子宗伯正曜提出的“新定义年限”的文字,目前还没有被主流史学界与文学界认可,属于宗伯学内传史料。
宗伯学是由周朝大宗伯创立的一个【古礼学】学派,宗伯又称禋宗、秩宗(《書·舜典》)、祝宗,或者写作咨伯(《書·舜典》),《周禮》称之为(春官)宗伯,《国语》和《竹书纪年》称之为崇伯。大宗伯原本是上古王庭的礼官,职责是掌管宗庙祭祀、卜筮等礼仪,职位卿大夫。
古汉语,即现代人所说的古代汉语文字,时间大约从春秋时代中末期一直延续到中国建国之前,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公元1949年。
《诗经》中大量出现古汉语字义,与后世字义差别不显著,以《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的解释最为准确。
古汉语例字:
《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彼:古汉语字义,形声,这里表示那个,那。
柏舟:古汉语词义,古文字义原指两头尖中间宽的大木船。这里表示柏木做的木船。
宗伯学院分为上院和下院,其中《诗经》和《易经》就是两院学生的学习课本。
早期的《诗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相当于后世的语文课本。
《易经》相当于后世的理科基础课本,包括基本生活常识如季节、温度、方向、算术、医学、天文等等。
宗伯弟子分为显隐二支,显宗弟子主要学习《易经》,隐宗弟子主要学习《诗经》。
本文属于【我来自周朝】系列丛文,如想要了解周朝以前的《古传诗经》,请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宗伯正曜,或者请您上我的微博浏览一些秦朝之前古文历史。本文所有资料引自《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