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英国商业贸易已经很发达,玛丽女王时代铸制了一些成色不足(即价值不足)的铸币投入流通中。
当时在英国很受王室看重的金融家兼商人托马斯·格雷欣发现,当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进入流通时,人们会将足值的货币贮藏起来,或是熔化或是流通到国外,最后回到英国偿付贸易和流通的,则是那些不足值的“劣币”,英国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鉴于此,格雷欣对伊丽莎白一世建议,恢复英国铸币的足够成色,以恢复英国女王的信誉和英国商人的信誉,以免良币在贸易中受到不足价值铸币的“驱逐”。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因为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会产生柠檬市场效应。
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巿场,买车人和卖车人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
买家只能通过车的外观、介绍和简单的现场试验来验证汽车质量的信息,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好坏。
因此,对于买家来说,在买下二手车之前,他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质量好的,他只知道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
当然,买家知道巿场里面的好车至少要卖6万元,坏车最低要卖2万元。
那么,买家在不知道车的质量的前提下,愿意出多少钱购买他所选的车呢?
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出价,也就是4万元。
但是,那些质量很好的二手车卖主就不愿意了,他们的汽车将会撤出这个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车辆质量低的卖家。
如此反复,二手车市场上的好车将会越来越少,最终陷入瓦解。
传统的市场竞争机制得出来的结论是“优胜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的,并且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明代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扬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
另外一人进货的药材有优质的也有劣质的,售价的高低根据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
还有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
于是人们争着到专卖劣质药的那家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都要换一次,过了一年他就非常富裕了。
那个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药商,前往他家买药的稍微少些,但过了两年也富裕了。
而那个专门进优质品的药商,不到一年时间就穷得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了。
在这个故事中,卖优质药材的反倒穷得揭不开锅,卖劣质药材的反倒很快致富,这和柠檬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十分相似。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格雷欣法则无处不在。
在许多企业中,阿谀奉承的人往往比有真才实学的人更受欢迎。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更注重表象,比如口才和外表,而不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成绩。
这使得那些不擅长表达但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被边缘化,导致企业的整体素质降低。
在某些社交平台上,虚假的信息和误导性的内容往往比真实的信息传播得更广。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更关注刺激性的内容和争议性的话题,而不是真实的信息。
这使得真实的信息被埋没,人们的判断力受到严重的挑战。
市场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说明了信息和土地,资源一样也是要付出成本的,也是资源的一种。
我们要尽可能的去避免信息不对称,了解市场信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