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哲学馆每天写500字
学者对叔本华悲观人生论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观的益处!

学者对叔本华悲观人生论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观的益处!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5:17 被阅读50次

    叔本华是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西方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华的哲学理论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十分关注人类的痛苦。他从人自身出发,创造以意志和表象为基础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来的悲观论调。在叔本华看来,要想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就要对意志和生活表象进行彻底的否定。

    叔本华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或许更多的源于他的这个思想基础,即从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各阶段中,意志总是孜孜不倦的努力着,但并沒有最终目标或目的,因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所以,它永远无法获得最后的满足,沿途只有荊棘和障碍、痛苦和无聊、挣扎和焦虑,就这样永无尽期地持续下去。

    那么,叔本华为何对人生如此悲观呢?他的哲学看似悲观,是不是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乐观和积极性呢?今天哲学诗画就这些问题,一起来和大家分享和探讨下。

    1,叔本华悲观人生论的历史背景

    叔本华活跃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他思想中洋溢的悲观主义色彩与一直承受官僚封建反革命势力打压的资产阶级的悲观情绪相吻合,也揉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对现实中的现象有深刻的见解,迎合了当时大部分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与资产阶级逃避现实的风气。

    叔本华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为追逐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显现,进而推导出人生痛苦,悲观的论调。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便在其影响和作用下应运而生。

    2,有意志,就必然有痛苦

    “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是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1)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将现实世界归结为意志的表象,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完全基于它与人的关系之中的,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受着主体人(即“我”)的制约,世界永远只是主体表象的客体,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人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的表象世界。

    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

    叔本华从认识论出发一反康德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将非理性,超理性的直观认识称为知性认识,这种知性认识是对表象的一种悟性直观。在叔本华看来,人既是具有知性和理性这两者思维,知性通过直观和感知从而产生对象和客体,即为直观的表象。理性是以知性为根源,对表象形成概念,是抽象的表象,但只是一种表象的表象。叔本华通过这些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一切客体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主体之上,只用通过主体才能认识客体,同时叔本华认为理性只拘泥中表象的范围之内,通过理性来探寻世界的本质是不可能的。

    2)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具有同一性的特点,世间万物的同一本质就是意志。

    意志本身是为一种盲目的、非理性、不可竭止的欲求,是生命不竭动力的体现。生命是人的内在属性,是一面镜子显现意志的世界,由此意志和生命之间必是密不可分的。以求生存为基本特点的欲求是一种生存意志,它与伴随着生存意志而生的生殖意志合起来称为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本质都是被欲望所驱使,伴随着痛苦。

    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生命意志是指以求生存为根本目的一种盲目的,无法遏制的欲求,欲求不满和欲求满足的相互过程之中,进行痛苦和空虚的转换,同时自然界不同个体之间为了使自己的意志能够得以显现,必然经历着不断的阻碍,这种阻碍也是痛苦的,所以人是痛苦的,这是人的宿命。

    人在欲求不满与欲求满足之间不断徘徊,即使欲求的暂时的满足,也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欲望没有止境,如果没有欲求,人就会处于焦虑、无聊和空虚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人对欲望的彻底取消则使人进入虚无的境地。意志如果取消,以其为依托的表象世界也不复存在,而作为主体的人类也从而只是空洞的“无”了。这种虚无主义成为生存无意义的佐证,但想要解脱,是困难的。

    3,人类所能做出的对策:否定意志,取消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在于追寻无法满足、没完没了的欲求,只有舍弃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脱离人生痛苦。他提供的解决途径主要为在哲学中沉思、在艺术中沉浸和禁欲这三个方面。

    叔本华从印度的哲学经典《奥义书》中学习到了部分精华,通过运用“调息,制感,沉思,专注,思辨和入定”这些手段使人达到精神解脱。而哲学沉思,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在社会社会关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而保持平和满足的心态。

    叔本华对痛苦人生的最主要解决途径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他认为通过沉浸在艺术中,可以从美学直观中摆脱意志束缚,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暂时的解脱。因此在艺术世界中,人完全沉溺于对理念这一自在之物的观照和自得之中,暂时忘却了事物同意志之间的各种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理念融为一体,脱离了意志的服务,使其从生命中得到瞬间的解脱。

    但叔本华指出,沉浸艺术之中只是暂时的将人从意志的控制中摆脱出来,若想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对生命意志进行彻底的否定,即走向禁欲之路。只有彻底否定意志,彻底摆脱尘世的各种生存和欲望的干扰、诱惑,才能摆脱意志的束缚,超越痛苦。

    结语——

    从叔本华那里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我们必须反省自身,发现自身的内在价值,有远见的进行自我拯救,最重要的是要平衡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直面自己的欲望,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在受痛苦人生的捶打中,在对生命的醒悟和痛改前非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对人生产生顿悟,对生命完成超越,进而选择一种适度且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像叔本华自己所说的“人生的幸福,主要来源于自身”。我们人类具备有将痛苦转化为幸福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悲观世界中生长出积极的萌芽,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求,平衡自身需求与欲望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自己从悲剧人生中自我拯救出来。所以,真正的悲观其实是一种深远的乐观,通过悲观,我们实现了从人性向神性的美好跃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者对叔本华悲观人生论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观的益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p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