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汾城镇的东北角有一扇小小的门。两侧青砖,门前有砖做台子。台子上有俩男子背靠背晒太阳,他们的衣服和青砖一样看不出颜色,但袖口和前摆上都亮着光,这衣服至少两年没见过水。
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古建筑群的入口。
果然这扇门后是一条街—从前的街道。这条街道很短,也很少有人从此走过,街道已经被弃用了,也许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位上了年纪的老街。
这是一条极其完整的街道,街道两头有完整的重檐木制牌楼,尽头处为明朝修建的古城门顺化门。当中青石板,两侧石块铺就,两道木制牌楼当中就是古代街道原样未动。
街道两边没有商铺,主要建筑是面向街道的城隍庙,庙前旗杆,照壁完好。城隍庙高大威武庄重。除开城隍庙以外,在这座古城中还保留有文庙、学宫、试院、学前塔。只有置身这座古城中,我们才能看到散落其间的塔,楼,阁,庙。
照壁完好汾城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历史景观。
古代,作为城邑,必须有城墙、街巷、府衙、庙宇、店铺、居民,也必须有行政、戍守、商贸、教育等职能。单从建筑论,除了城墙、民居之外,不外乎衙署类建筑,市场性建筑,礼制性建筑以及宗教类建筑,所有这些特征在汾城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汾城古镇像一座古建筑博物馆一样,至今保留着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到清末的建筑十一处。有近四十余座保存非常完整,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占地4万平方米。城西布置有文庙、学宫、试院、学前塔;西北布置了城隍庙、魏侯祠、娲皇庙、观音堂、仓储等;城东布置县署各司衙门、关帝庙、刑狱等设施。主要街道两侧,民宅栉比,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成为我国现存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标本。
关于汾城,历史上很早就存在这座城池。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这里面的汾城即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汾城镇。历史上汾城曾经是县级城镇,建国后方改县为镇。今天所见到的汾城镇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地方。赵氏孤儿,夜平晋国,汾阴牵民,鲁班建塔,均和此地有关。
汾城,原意为汾河岸边的城邑。汾城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和现在的汾城不是一回事。《史记》中提到秦魏交战,秦兵直捣魏国腹地“兵屯汾城”。这个“汾城”指的是战国时期三晋之一魏国的城邑,即现在襄汾县赵康镇的晋城。
汾城镇历史上曾在北魏时期叫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又改为太平县。唐代,唐太宗把现在汾城这块地方封给大将尉迟恭,尉迟恭封号鄂国公,这里就称做鄂公堡。尉迟恭比太平县令的名气可大得多了,于是,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太平县城就从古城移治到这里,这里从那时起改名成为太平县。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所以又选了县城里拥有悠久历史的汾城为名。再到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汾城县就“降格”成为汾城镇了。
或许是上天给予的特别眷顾。今天汾城古镇半日游,正逢一位退休文物局局长在此游览。跟随他们一行,我们得以走入铁锁把关的文庙,乡试院,城隍庙。文庙中居然保存有文征明字迹碑刻,十分难得。不知道当地如何将文庙棂星门前的石雕龙珠保存下来,这竟是一路晋西南见到的唯一完整的一对石柱。
文庙棂星门文峰塔就在小镇中,一片无人看管的停车场中耸立着白色砖砌文峰塔,从远处一眼可见。塔下一女子守候在旁,沿塔离地一米多高有一圈外沿,两个孩子正在上面玩游戏。
学前塔(文峰塔)文峰塔是明代早期为祈太平文风蔚盛而建造的古塔,和风水有关。汾城又名学前塔,塔高24米,八角九层,实心塔,无阶梯可登。外部第一层,砌仿木结构五铺作双抄斗拱一周,二层以上各层斗拱均作迭涩内收。塔顶的塔刹已不复存在。每层塔身你南北方向均有小拱门。文昌祠距离文峰塔不远,一条短暂的小巷拐角处,文昌祠塔楼完好,楼梯及塔楼下小门都被封住,拱门上保存有完好的砖雕花样。
在镇上转了几圈后,肚子也叫了起来。汾城古镇旁有人当街卖羊肉汤。男子放下烟卷,伸手去抓羊肉,旁边的羊汤熬得冒泡。一闭眼,吃。
羊肉汤汾城镇距离临汾还有一小时车程,还需要再走一次“香香路”,我们得回去了。还车,并要赶5点多的高铁前往太原。因上海疫情突发,上海已取消原本临汾直飞上海的航班,无奈之下,我赶紧订购了太原飞上海的航班。事态正变得越来越棘手,太原的宾馆已不再接收行程码带有星号的顾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