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成书背景及作者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书》由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二人合著。这是一本实用类的书籍,主要通过讲解如何阅读的艺术,来增进读者的理解力。本书针对的主要阅读对象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 本书作者主要反对的是那些读的过快或者读的过慢的人群,正如书中所提及的那样“读的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在作者看来,阅读的前提条件在于学会分辨出那些有助于增加能力的书籍,只有好的阅读才可以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文章或者书就开始读。除了增长心智的书,否则你就学不到东西。所以不仅要读的好,更要有能力分辨出那些有助于增加能力的书籍。”
本书首次出版于1940年,并在32年之后,也就是1972年在初版的基础上大幅度增补改写而成。与1940年的美国相比,1972年的美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也就成了本书再版的主要原因:
在学校方面,美国继续推进全民教育,使得“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成了最为重要的教育问题”,而且学校的阅读教育也因受到社会各界严厉的批评,而创造了许多新的阅读教学法,但却难有一种能够成为解决阅读方法的万能良药。在社会上,“许多成人沉迷于速度课靓丽的保证——增进他们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的保证”。同时,作者认为当时还有些并未变化的东西共同促进了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是阅读的原则,即“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速读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二是学校指导阅读的水平——“指导阅读的层次仍然逗留在基本水平”。因此,针对这样的社会情况,作者选择在1972年版中增加了“对于复杂的阅读艺术更深的理解与更完整的分析理念”“对于新发明的阅读规则”等方面的内容,并重新整理出版。
莫提默·J·艾德勒为本书的两位作者之一,也是1940年初版时的作者。他出生在纽约,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曾在芝加哥大学执教,于1946年帮助策划了“名著计划”,1952年起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是西方世界伟大名著项目的发起人。曾任大观念研究中心的名誉主席,是该中心的最初发起者之一。担任了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
查尔斯·范多伦是本书另一位作者,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辞职。(关于查尔斯·范多伦辞职的原因,可以观看电影《机智问答》,这部电影就是以他为原型而拍摄的,我认为这也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他出身于美国著名的学术家族。他的父亲马克·范多伦、叔叔卡洛·范多伦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而且都获得过普利兹奖。他的母亲是作家桃乐丝·范多伦。他与莫提默·J·艾德勒曾经合著过1969年由大英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二十册《美国编年史》。
第二部分 读书笔记
作者将阅读的层次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但是这四个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而非相互独立。基础阅读包含在检视阅读中,检视阅读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包含在主题阅读中。
首先谈谈基础阅读。作者的观点是:基础阅读想要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要读懂书中的每一个字,而大部分的速读课程都在这一层次中。基础阅读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阅读准备阶段”,需要我们从身体、智力、语言等方面作好阅读的准备,并随之进入第二阶段——尝试阅读一些简单的读物。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会展现出惊人的“发现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中,去探究那些不熟悉字眼的意义。最后一个阶段的特征是不断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开始尝试着消化阅读的经验,并对与不同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学习如何去超越基础阅读,做更进一步的阅读。
检视阅读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进行分析阅读之前必须要进行的准备步骤。检视阅读教给我们的是从表面上去观察和学习书中的内容,它需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书或者抓住全书的重点。但在进行检视阅读时也要注意阅读的速度——“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检视阅读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这一层次需要我们集中精神去寻找书中的主题或者思想线索,了解全书架构,发现这本书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阅读。检视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粗浅的阅读,在这里要尽全力去了解书中的内容,首要的任务是读完这本书,即便“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哪怕一知半解也比什么都不了解要来的好一些。
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它的主要目标是去彻底了解一本书,将这本书咀嚼和消化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它强调在无限的时间里进行最为完整的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我们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分析阅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要掌握一本书的主要结构,知道这本书主要在谈些什么。掌握书籍结构的前提是给书籍进行分类,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阅读。阅读之后,要先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明整本书在谈论什么,然后将书籍主要的部分按照顺序和关联性逐一列出,最后确定作者想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至此,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完成,这也就帮助我们回答了第一个基本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在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我们要去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这一阶段,首先要找出本书的关键词,通过上下文来诠释关键字的意思,增加对于书籍的理解能力,主动和作者达成共识。然后,要去抓住作者的主旨,从主旨相关的文句中,设法架构出这本书的基础论述,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在这一阶段结束时,我们要能够“确定哪些是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至此,我们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通过这一阶段,我们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是评论一本书。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能够提出评论和批评才算是完成了阅读这件事。但是在我们评论之前,一定要先确定自己已经清楚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表达自己的评论时,也要为自己的看法找出依据,要进行有理有据的理性表达,不要进行无理的辩驳或者争论。至此,分析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完成了,在这一阶段我们回答了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花费力气的一个层次。前面所提到的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都可以看作是进行主题阅读的准备工作。在主题阅读中,最重要的是想要研究的主题,而并非书籍本身,是书籍在为我们服务。主题阅读想做好就要既面面俱到,又不给自己预设立场。而这也就要求我们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的章节。进行主题阅读的第一步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去认识想要研究的主题并简化书目。第二步是用自己的话建立出一组中立的关键词,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引领作者们与我达成共识。第三步是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并列出相应的问题,找出作者们的回答。第四步是界定主要议题和次要议题,将作者们对于各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进行解读,并将其整理在不同的议题旁边。第五步是分析讨论,将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凸显主题,并说明不同的答案及其原因,为其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当我们做完这一切时,我们才是真正的对于我们所关注的主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也才真正的了解了这些问题和不同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如何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籍阅读实用型的书籍时,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些作者的人格、生活和时代背景辅助我们进行阅读。实用型的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说明规则,一类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在阅读实用型书籍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除非你按照作者说的做,否则任何实用型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注的问题。还要记住四个问题:第一,这本书在谈些什么?第二,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第三,作者让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第四,这本书的内容真实吗?最后,在评论一本实用型的书时,要注意书中提到的所有事情都与结果及目标有关。如果赞同这本书的话,按照作者说的采取行动,否则,则是没有接受作者的看法。
在阅读想象文学时,我们要尝试接纳想象文学所带来的虚拟世界,不要抗拒它所带来的影响。任何想象文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可以满足我们潜意识的需要。阅读故事、史诗以及抒情诗时,要全身心投入,一气呵成的先把整本书读完,对于主要情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再重新阅读一遍,思考其中的细节。在阅读戏剧的时候,要假装自己是一个观众,演员们在自己面前进行表演。悲剧的精髓就在于时间问题,或者说很多悲剧都是由于缺乏时间而产生的。在阅读抒情诗,要关注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关注诗中的冲突所在。
历史更加偏向故事,而非科学。因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所以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观察才行。阅读历史有两个要点,其一在于对于感兴趣的时间或者时期,尽量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分析历史真正的样子。其二在于我们不仅要关心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更要懂得人们会这样行动的原因,而阅读历史的目的恰恰也就在于此——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很多人害怕阅读科学类和数学类的经典著作,但我们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为的是了解科学与数学的历史与哲学,而并非是为了成为专家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而且,阅读科学和数学类书籍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因此,作者提出在阅读这些书籍时,最好在手上拿着一根笔,在空白处做一些笔记。时刻关注书里的说明、引理、系理、注释等,让作者带着我们去发现整本书的架构和他的写作思路,去了解作者想要说明和讨论的问题,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会轻松许多。
阅读哲学的首要原则是接受哲学家在书中陈述的首要原则是成立的,然后再用阅读论说性作品的方法继续阅读。在阅读哲学书的时候,要时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发掘作者提出的问题,或者说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并找出作者隐藏着的假设与作者的中心思想,去了解作者怎样将想要说明的概念在书中贯彻到底。在碰到哲学家意见不合时,不要过分的关注,这不应该使我们阅读哲学时的困扰,我们的责任只是理清我们自己的思路,按照论说性作品的方式阅读哲学书而已。
社会科学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比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取材自我们熟悉的经验,并且我们在生活中也会使用很多社会科学的术语,因此社会科学看起来十分容易阅读。但这也恰恰是社会科学不容易阅读的因素——我们很难明晰那些社会科学的范围与术语具体的意义所在。除此之外,社会科学中许多作品是混杂在一起的,不但有社会科学的内容,还会混杂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甚至还会有虚构的色彩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在阅读社会科学的书籍时,我们要将着眼点放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或者问题上,而并非一个作者或是一本特定的书,也就是说在阅读社会科学时,使用主题阅读会比分析阅读更加适合。
第三部分 读书感悟
首先,谈一下这本这本书的优势。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全而精。与其他讲阅读的书籍相比,这本书不仅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以及每个层次阅读的规则,也讲了对于实用型、想象文学等不同而类型的书籍应该如何展开阅读,还讲述了阅读与个人心智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便讲的内容很多,但这些方面都讲的十分深入,并没有因为内容多而简单带过,所以最后会给人一种全而精的感觉。除此之外,书中也是金句频出,很多观点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记住悲剧的精髓在于时间,或说是缺乏时间,如果在希腊悲剧中有足够的时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问题是时间永远不够。”、“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书中给的这些语句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仍然适用的,能够一直带给我们思考和感悟。
不过,我也有一些和作者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于速读的认识。作者认为,速读属于第一个层次的阅读,也就是基础阅读,我则认为速读属于检视阅读这一层次之中。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国内的速读情况。不论在微信公众号还是简书,亦或是其他阅读、写作平台上,速读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内容。这些速度者鼓励大家多读书,最好一天一本书,甚至几个小时就读完一本书。那么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对于书籍先进行扫视,形成书籍的大纲结构,然后再作者的观点进行简单的陈述和分析。这一套了流程和检视阅读如出一辙。所以,我认为现在国内的速读属于检视阅读这一层次,而并非作者提出的基础阅读层次中。
总之,在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阅读届鼻祖之后,我会学着将书中检视阅读的方法用在选书上,在选书之前对于多关注一下书籍的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在对书籍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确定是否要继续阅读。对于一些经典书籍可以通过分析阅读的方法,先探究书籍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读懂作者写作的意义,在梳理书籍结构、诠释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去了解书籍的深层次含义,推动自己的心智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