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日,是有情人相互表白,互赠礼物的日子,这个日子,我与师傅重聚。
这场聚会是我同学安排的。
一九九二年七月我们毕业分配至那个国有大厂,同学下了车间化验室师从李师傅,我则进了质监处化学组片剂室师从周师傅。由此,开启了我们师徒延续至今的情缘。
师傅一九五八年生人,在药品生产企业工作了一辈子。据师傅讲,二零零七年左右,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很不好,师傅便走了特殊工种程序提前一年办理了退休,当年退休金一千出头。今年,师傅已经六十五岁,退休了十六个年头,退休金仍然不足四千元。这就是国企退休职工的现状,我相信,单位一定是依法按照百分之百系数徼纳的社会保险。
师傅爱人李师傅,当年是一车间提炼工段的工段长,是位高级技术工人,也是我同学的师傅。昨晚见到李师傅,依旧是十分亲切。可以看到李师傅尽管白发满头,但是声若洪钟,身板硬朗。师傅给我们讲起故人旧事,说当年进厂的大学生后来大多都跳槽,去了南方的一些制药企业。企业因为当年“唯学历论”的用人策略,因此而付出了沉重代价。随着大批管理岗位上大学生跳槽,管理干部出现了严重断层,那几年,企业生产经营跌至冰点,亏损出现了天文数字。
再后来,决策层频繁换人,管理团队随之不断调整,这期间,仍有大量人才流失,我熟知的生产技术骨干也纷纷离职,另谋生路。
现在回看那段历史,企业和员工没有赢家,双方两败俱伤。
员工离职后,除了极个别背景深厚的走干部交流,调入了体制内,从而华丽转身。大部分员工流上市场后,进入私企工作。然而,在国企工作数年,身上已深深地打上了国企烙印,习惯了国企的按部就班,根本无法适应私企的灵活机动。所以,这部分人,尽管大都技术在身,但却因已深入骨髓的优越感,而不断地被市场淘汰,这是我们国企职工最不愿意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师傅及我们这两代医药行业国企职工,尽管大都能够衣食无忧,但极少有人财富自由。在八零、九零后眼里,我们也许是幸运的,毕竟我们读大学时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还能发点菜票饭票啥的,毕业后我们也不用担心失业,只要我们不挑剔,学校是一定为我们分配工作的。还有,当年单位也有福利分房,所以,只要没有其他期望,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不过,随着国企改制的落地,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下岗,我们都是这其中一员,投身到市场经济浪潮中,我们历经风吹浪打,苟延残喘到退休年龄,才共同发现,企业退休职工待遇会这么低,低到纷纷自嘲,有了退休金,饿不死了。
师傅夫妻二人,来省城帮助儿子照顾孩子,儿子已经为老两口购置了养老房,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常态。能够平安活着,自然老去,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吧!
时隔多年,师徒重聚,依旧亲切火热。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33447/e71dc7325977c14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