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碎片(44-46)
44
连着几日零下几度的天气,每日清晨上班经过小区里小湖的时候,看到的湖面都是冻成了由许多薄薄的镜子组成的湖面。直到今日,温度才渐渐回升,湖面又重新回到如同一整块镜子般平静,今晚回来经过小湖时又见到了这番景象。
不过,终归还是进入到了深冬。湖面已下降了很多,整个湖看起来也显得萧条,枯涩。岸边大块大块的鹅卵石露出水面,而平日里在水中游弋的鱼儿也已不见了踪影,估摸着是躲进湖中央水深的区域去了。
冬始终都是个萧条的季节,连这幽静美丽的小湖也不例外!
45
《追忆似水年华》已经读完。花了快三个月的业余时间,总共花了八十二个半小时,平均每天将近一个小时。
本想写个长一点的读后感,可当真正要动笔的时候却又发现无从下手。突然之间觉得独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当然,不单单是独自时光的问题,自己的写作才能也是一方面。还是以碎片的形式写一点感想吧!
其实,这部超级回忆录式的小说写到最后真的有些让人琢磨不透到底是写作者自己还是在写小说的主人公。特别是写到马塞尔(小说主人公)面对自己即将死亡时的忧虑,在怀疑自己完成今晚的写作后能不能熬过下一个晚上的写作那种心境。我想,最好的理解可能是小说最后的结尾部分应该是现实与小说的相互穿插吧!小说中的马塞尔已经病入膏肓,而现实中的马塞尔可能也是余日不多。
当我读完整部小说,从那面镜子的似的故事中走出来的时候,小说留给我长长遐思只有一个:那就时光永不停止的流逝!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这个世界不存在永恒的人物,也不存在永恒的作品,如作者所说的话是:就算作品也顶多不过是百年。也许作者这点可能错了,我觉得他的作品应该不止百年,而他的名字也应伴随这部作品而流传不止于百年。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那就是确实不存在于永恒,而他的作品也将随着时间流逝而终有一日被人遗忘。也许几百年,也许更久,但终归会有这么一天。这点,我们得承认!
46
喜马拉雅还在继续听,这几日开始在听《西藏生死书》。这部书在多年前读过,但到现在为止已然忘记了,全然不记得书中所讲的什么内容。这几日听了前面两章,一直有个先入为主的意念,那就是如若你想真正的感受这本的魅力,那么你最好是能够让自己相信生命能够轮回,相信我们是有着前世今生来世的。否则,你如果只在现代人的强烈逻辑理性的思维中读这部参悟生与死的书,那么这部书是无法融入进你的血液灵魂的,它最多只能成为你缓解生活压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暂时放松的一个归宿地,当书一读完,用不了多久,什么也将无从改变。
不过,虽然才刚开始听这部书,但是也是颇有启发的。第一,科学高度发达,相信理性不相信来世的我们是一群急功近利的我们,是浮躁暴力的我们。正如书中所说,现代的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着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只从短暂的目光中以获得最大利益为一切出发点。因为人们相信死亡便是生命的毁灭,就是以后一切再与我无关,人们没有任何的信仰,所以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与享受。而如若我们相信生死轮回,那么你还会这样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吗?还会不管后代如何吗?我想不会的,因为这就会涉及到将来轮回之后的你。第二,作者说的这个世界上觉得大多数在面临死亡时都是无法做到平静的,他们害怕死亡,他们挣扎,他们恐惧。但是从《西藏生死书》中他所描述的两个人的死亡平静来看,是有人能够做到以绝对的平静来面对死亡的。他们把死看做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是真正平静的接受了死亡的降临,只是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在这世界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这样的人不但需要极高的修为,更要能有看过世间繁杂之后依旧深信不变的宗教信仰。因而,书中有一个观点:人是需要练习面对死亡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修行,特别是精神上的。虽然作为一个业主文学爱好者,我也有着不少时间思索关于生死的时候,也从不少作品中感悟过不同人对于生与死的理解。但此刻,而于我来讲,《西藏生死书》于我来讲最大可能也只是在寻找精神灵魂过程一个短暂的安居地,因为我的修为还远远不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