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生活习惯培养

作者: 乡村追梦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3:16 被阅读29次

    数学中的生活习惯培养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教材编写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特性,在第四章设置了“分类”这块知识。“分类”这章有两小节构成,一节是整理房间,一节是一起分类。

    在“整理房间”这节课,教材有两幅图片:一副是房间整齐、干净的笑笑的房间;一副是房间凌乱,东西随意乱扔的淘气的房间。课本的编写者的意图是学生通过这两幅图去感受分类带来的愉悦,让学生对于分类进行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读图,而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调查。我的调查内容是:1、你晚上睡觉前,你的衣服怎么放?在什么地方放?2、你每一天做完作业后,书包在什么地方?你的文具什么时候收拾?3、你有没有发生过早晨起床找不到鞋子,找不到衣服,找不到书包,找不到水杯等等的情况。可能是学生已经复习了这块类容,还是学生确实有很好的习惯。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他们每一天睡觉前,都会把衣服整齐的叠好,然后放在头顶。他们每一天写完字,收拾好文具后,就把书包挂在指定的位置。以前发生过找不到东西的事情,可是,上小学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

    我在课堂上对于孩子的好习惯进行了表扬。我说:“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们班的孩子学习这么用功,效率也很高?原来,你么都有分类的意识,都有分类的好习惯。我希望你们能够坚持,让分类帮助我们减少烦恼。”

    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观察这两幅图。由于只有四个人,没有任何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生就围着我,一起观察这两幅图。我抛出三个问题:1、这两幅图,你习惯那一幅图,为什么?2、这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3、你学到什么?

    我还没有说完问题,学生就积极回答。我没有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先观察,在思考,最后回答。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乐意回答问题。他们不管对还是错,都会积极地参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学生到了初中,就会一言不发。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回答,目的是让他们养成思考和观察的习惯。回答问题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述自己思考过的成熟的观点。一年级开始,就要有这种意识。所有的习惯都是慢慢的培养。

    学生意见很统一,都喜欢笑笑的房子。看来这些小家伙,还是会猜测老师的心。我让他们每一个人告诉我,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有的习惯干净,有的喜欢整洁,有的喜欢东西没有乱丢,有的喜欢东西分类放着。他们一个个指出,淘气的房子,衣服裤子袜子等乱丢在床上,玩具也丢在床上。丢面上很乱。书本到处乱丢。这些家伙观察能力很强。我引导他们观察笑笑的房间,好在什么地方?他们说出衣服、书籍都放在该放的地方。书桌、地面很干净。

    我告诉小家伙们,我们要向笑笑学习,把我们的房间收拾好,把我们的教室收拾好。尤其是教室,大家学了这节课后,要摆整齐教室的所有东西。

    然后,我和小家伙们一起练习了书本后面的分类。他们有了分类意识,会对简单的物体进行分类。

    这样的数学课,学生学习简单的分类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生活中整理房子,整理书包,养成分类的好习惯。这样的数学课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原来数学课不仅是枯燥的数字,公式,还有生活气息。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学中的生活习惯培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g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