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饥饿与艺术家
喜欢读传记的人大抵希望从别人的故事里获得某种前行的力量,甚至获得某种想象的认同和体悟式认可。当然不排斥,有些人只是为获得可供谈论的资本,满足猎奇的癖好。就前一种情况来说,传记就像鸡汤,不一定十全大补,但总不是坏的。
卓别林的伟大不言而喻,虽然我也仅仅看过他的《摩登时代》,但他那被机器异化后看见什么都要扭一扭的表演,刻骨铭心。十年过去了,仍不能忘怀。那时候我读高中,我的语文老师是个开放的老头子,多才多艺。画画,拉手风琴,写字……简直难得的一个才子。某个午后,他带着在多媒体教室里我们看《摩登时代》。那时候我对电影的概念很模糊,最多是影碟机里播放的画面。而一大帮人坐在教室里,看一部近乎默片的黑白电影,笑得前仰后合,可以想见我当时的感动。
年轻时的卓别林这本传记简洁清晰地叙述出了卓别林的一生,与众不同的是,作者没有把大部分的篇幅用在卓别林远赴美国之后所获的成功。甚至连《摩登时代》都没有提及。相比成功,作者更关心的是传主成功之前所遭受的苦难,尤其是对于卓别林对于饥饿的记忆:只是为了能吃上蛋挞。
卓别林虽然出生在艺术家庭,但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十分拮据。以至于很小的时候,为了吃上蛋挞,被那个红脸男人拐骗,运到偏远的乡下,不停地跳舞,才能少被那个红脸男人打骂。
卓别林如是说:这几个星期的所有记忆都因为霍金斯的存在而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这样的恐惧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当他在房间里的时候,我尽可能地远离他,只是安静地在一个角落里坐着,静静地看着他眼睑下面的那颗疣以及他手上的那根长棍。当他出去的时候,我还是坐在那里,一想到他还会回来,我就浑身发抖。
摩登时代对饥饿的恐惧让他成为了艺术界里的被拐儿童。也由于这样的经历成就了卓别林日后对底层的苦难表演。这让我想到了饥饿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饥饿裹挟的是对苦难的记忆,也构成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书写。卡夫卡有一篇小说叫《饥饿的艺术家》,讲述的是艺术家为了向人们展示饥饿,不惜饿着自己,却不被人们理解的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家?艺术家展现的仅仅是饥饿吗?
或许只有阿城的小说《棋王》探讨了这样的话题。王一生对吃的痴恋毋宁说是对饥饿的恐惧,对生的魅惑。
许多艺术家都与饥饿有关。莫言因为想吃饺子而走上了一条文学之路,成就了自己。梵高一生可以说都在画着属于自己的土豆。我在想,如果把饥饿的范围扩大,那就是苦难。艺术家终其一生都是与苦难反抗的。只不过有的是展现苦难本身,而有的展现精神的苦难。
对于当代的叙事,我们似乎已经离苦闷的象征越来越远,太过繁杂我无法指出一二。我只觉得生活,无论什么年代都有书写者值得秒回的地方。
二、其他
这本传记还给我带来两个感受。一是,卓别林竟然毫不留情地披露自己的自大骄傲。作为一个人,我觉得这样的卓别林真实无比。他伟大,但并非神,并不是什么缺点都没有。然而伟大的人在于能够认识到自己,并改正。虽然不是彻底改正,因为没有人能够彻底改正。二是年老后的卓别林,我真的认不出来了。那个身穿肥裤子、破礼帽,留着小胡子,脚蹬大头鞋,手拄着拐杖的卓别林,我已经猜不透岁月对他做了什么。
年老后的卓别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