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写一篇关于我已到中年的感慨,结果度娘说中年是:40-55周岁,好吧,那我现在还是妥妥的青壮年。
如果说我的寿命是70岁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我的人生以过半。恰逢6.1儿童节,看着一个个小鲜肉,花骨朵一般的年纪,好生欣慰,总之是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最好的自己,和最优秀的接班人。

不能活的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去,也不能在死去的时候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那么,剩下的40年怎么过,就需要深度的思考一下了…
如果说前半生是一部励志电影,那么后半生就创造一部温情浪漫电视剧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百味人生。活出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丰富内心世界,坚定的去成为那个愿景中的自己。
物质上的疆土是可以丈量的,但是精神上的疆土是无边际的。
如果说之前一直是用赚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多少有一些辛苦的味道;那么现在让自己成为那个最贵重的物品,成为那个点燃者照亮自己,点燃更多的心灯。坚定的实现自己教育新理念-用心理学幸福每一个家庭。现在是一次重新的定义和起航,热爱生命和生活,而工作是生活的乐趣。

“当初查出腹部有肿瘤,我仿佛被判了死刑,生命可能只剩下100天。我开始一遍遍假设,如果生命真的只剩下100天,我会怎么做?
让人意外的是,从前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变得可有可无,比如筹备演讲、接受采访、完成某个投资案子、编辑微博内容……
而那些能够等一等的“小事”,此刻却迫在眉睫起来,我想陪着妻子回忆我们的时光,想带女儿去她最喜欢的泰迪熊博物馆,想和母亲一起翻看我们的老照片……
我也终于了解到,人到无求品自高。若将名利挂心头,便如苍蝇追逐腐肉,是把人生追求浪费在了满足最低欲望的层级上。
过去,我试图改变世界,把“最大化影响力”当作人生目标,把自己也活成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我把自己塑造为一个每天只睡5小时的“铁人”,凡事都要讲效率。
可在病中,我发现自己渐渐不再那么注重效率,我反而敞开心扉接受所有的可能性,不再计较某件事具有多少“意义”时,我的焦虑感也减轻了。
至少,我学会了不用别人的标准参与竞赛,能更从容地走自己的路。
曾经,世俗的成功让我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如今病来如山倒,反而把我心里的“自我重要感”去除。
我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不把不如意之事看作“果”,而将它视为“因”,好比生病,它可能点醒我们活得更健康。
美好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人人都懂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真正放在心上。所以每一天都要认真去过。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敞开自己,自由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缘份,我愿意把时间花在那些无利益但有意义的事情上。
朋友说我变了,过去很高冷,如今从神坛上,来到了凡间。
抗癌治疗持续了十七个月,我听从医生的建议,化疗和标靶治疗双管齐下。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让我饱受折磨。
六个月后,腹部的肿瘤大多清除干净了,我感受到了重生的喜悦,于是便回到北京,重返工作岗位。
和之前不同的是,我把工作、公益、家人、朋友和休闲的时间比例做了调整。
过去的我,工作第一,事业第一;现在,家人第一,健康第一。
我仍然热爱工作,但也学会放下偏执,不再计较是否最大化利用时间、最有效发挥影响力,也不再把世俗价值里的名利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愿挖掘自己的内心,去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会圆满,没有遗憾。”
——《向死而生》李开复

摘录了一段《向死而生》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庆幸自己健康的活着,不用等到将失去时才悔悟当初,而是现在当下就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在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人生,多么充满活力而美好!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经常计划着去旅行,可总有很多的事情忙不完也放不下;我们对家人也有很多承诺和计划,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各种“更重要”的事情而耽搁;我们总是对自己有各种各样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可是在没有达成期待和失望中开始各种自我攻击…我们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为那些“更重要”的事情,远离了家人的憧憬和违背了自己的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做真正由心而发的事,敞开心扉,随遇而安,喜悦自己,快乐身边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
忆往昔,无悔;
望未来,无惧!
愿我们,都能没白来这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