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前男友要结婚了"我大学舍友A今天欲言又止,后来还是发来微信。
"跟谁,之前那一个吗?"我问道。
"不懂,挺想阻止他结婚的"A带有一点不甘心的回答。
"不是,应该祝福吗?"我反问着。
"去年还有联系,今年完全没有,如果参加他的婚礼,真的需要带上一个比他优秀的男人"
"不是分了吗,祝福就好,没必要参加婚礼,还要找人多累,找一个比他好的干嘛?报复还是面子?"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句话就像一个魔咒,只要是自己得不到的,永远都在心里头,哪怕曾经烂的掉渣。
前不久我大学闺蜜B刚跟我谈心,她说以前班级里追他的一个男生结婚了。她说她有点不舒服。我也是听到前男友有了新对象,哪怕是我先离开,我也突然不开心。
人就是这么奇怪和矛盾,明明A的男友并没有多么优秀,B也压根不喜欢那男同学,曾经好像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丢掉被别人捡走了,就会开始不安,好像别人抢走自己的东西,哪怕自己并不需要,但也不允许被他人拥有。
这就好比小孩,有玩不完的玩具,平常遗落角落的一直不想玩的玩具,只要其他小孩玩起来,他就会显得格外喜欢抢着玩。
A的前男友没有错,追B的那个男生也没有做错,错的好像是我们自己,错的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02
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完形心理学"。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
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无论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道扬镳,只要有明确的结果,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出很多努力,即使是貌似疯狂的,也会渴望去完成它。
村上春树的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去抢劫面包,如果成功了是一个完整心理图形。然而,面包店的老板用瓦格纳的音乐做了交换,就将心理图形给抹去了。从而会想着再次完成的渴望,甚至疯狂。第一次抢劫面包店是因为饥饿,第二次是为了完形。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句话和村上春树的小说《再劫面包店》反映了一点:没有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可怕的力量。
刚开始我也一样看不懂村上春树为何写这篇短篇小说,现在懂了。
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03
在家庭中,我们最容易见到上一代人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到了下一代的人身上。这可以被称为”愿望的接力“,下一代人的被严重压制了。因为没有完形。
曾有一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80岁的老人马德峰,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最终通过这家报社得以圆梦,知道了初恋女友的下落。渴望完成它。
马德峰老人和初恋女友因为组织的反对而不能结婚,并且分手后,两人失去了联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导致这一件事的心理图形有很大的不完整感,于是令他在后来的47年时间中不断寻找初恋女友的重要动力。
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一些结婚女子,如果有一个暴烈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和严格的管教。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99%的时候会失败。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时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痴迷不悟。那一句歌词在贴切不过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在网上一个网友表达了同样的心理,她写道:“小时候,老妈总是不给我吃甜筒,长大后,我吃雪糕就独爱甜筒,不明所以的执著,也是这个道理吧?”
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04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最为经典的一段: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既然爱情最终会是如此,那就勇敢承认。
我和A微信聊到后面,我同学依照我的建议:不参加男友婚礼,送上祝福,删掉联系方式。原因很简单,承认。
让她意识到自己,去承认自己的不甘心,承认他已经不爱你的事实,承认自己找一个更优秀的男人参加婚礼带有其他色彩,用承认来给心理图形一个完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