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驾崩,刘辨继位,即汉少帝。戚宦之间为取得控制皇权展开了殊死斗争。少帝自幼,何太后临政。代表外戚势力的少帝的舅舅何进,势力强大,引宦官不满。何进与司棣校尉袁绍共同谋计诛杀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何进以圣旨名义召凉州军阀董卓立即进京讨伐张让,并以此来威胁何太后。董卓早已窥视朝廷政权,蠢蠢欲动。接到圣旨后,大喜,立即召集人马三千,连日引军进京。但在董卓还未赶到洛阳之前,何进被张让等人先下手给杀死了。袁绍打着为何进报仇之名,带人攻进皇宫,放火烧了南宫,追杀张让,并杀死了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朝廷上下乱作一团,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结束,却也方便了率军队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带三千人马进入洛阳,为虚张声势,连着四五天叫军队在夜里偷偷出城,白天再打着旗子敲着鼓,浩浩荡荡从四个城门开进来,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董卓调来许多兵马。负责京城治安的丁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对董卓的行为极为不满。董卓知道不除掉丁原就不能专权。于是用金钱财物收买丁原的部将吕布,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接受了董卓的贿赂,不几日就杀掉丁原,为董卓扫除了障碍。
九月间,董卓废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从这时起,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掌控东汉中央政权。他自封丞相,独揽朝政大权,在洛阳为所欲为,专横残暴,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连那些官僚地主对他也没好感。袁绍因与董卓意见不合,逃到渤海郡。典军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对他下毒手,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公开打出反对董卓的旗号。这时候,有十多个州郡集合在一起,共同推袁绍做盟主,组织联军,讨伐董卓。这支联军史称“关东军”。
关东军采取半圆阵势包围了洛阳,董卓担心黄巾起义军的余部郭太,乘关东军围攻洛阳的之机,渡过黄河,切断后路,挟持汉献帝撤出洛阳,逃往长安。董卓撤出洛阳时,为防止不愿意跟他走的百姓逃回洛阳,下令把洛阳一带的房屋、庙宇、宫殿,全部烧光,把所有的物资一律毁掉,弄得鸡犬不留。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连同它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就这样被董卓这群残暴无比的军阀毁灭了。
董卓逃到长安,更加专横跋扈,穷奢极欲。老百姓恨透了他,当时在长安城中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指的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就是:残暴的董卓啊!你怎么还活着,十日之内你就死了吧!
穷凶极恶的董卓,征集二十五万民夫,在离长安城二百六十里一个叫做郿(mèi)的地方(今陕西眉县)修建一座防卫用的堡垒——郿坞。其墙的高度和厚度与长安城一样,董卓在里面屯积了大量粮食、黄金白银、无数珍宝。他说:夺权成功,可以称霸天下,万一不成功,守着郿坞堡垒也足够我过一辈子了。
董卓哪里想得到,就在他的堡垒里面,那些追随他的官员,如王允和吕布等,也不满他的骄横残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王允和吕布合谋,把恶贯满盈的董卓杀了。董卓被杀的消息一经传开,长安市民欢欣鼓舞。人们在董卓的尸体的肚脐中插上灯芯,像点灯一样点着了,足足点了两天。
不久,董卓的余部李傕(jué),郭汜等打进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烧杀抢劫,杀了王允等一万多人。洛阳、长安这两座繁华大都市,相继遭到凉州军阀的洗劫,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当时著名诗人王粲(càn),在从长安逃往荆州途中,写了一首诗《七哀》,其中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描写洛阳、长安遭劫的凄惨景象。
董卓被除掉了,但是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还刚刚开始,东汉从此转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待续)
(陪伴营2022年10月2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