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有人说孩子是复印的白纸,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玩具,
有人说孩子是麻烦来讨债的,
还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上帝......
但《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孩子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种,孩子只是一粒种子。
-1-为什么孩子不是父母的东西?
把孩子当成希望就是认为孩子像个空罐子,父母拼命地往里面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根本不管孩子正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一味地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孩子其实是能够自我思考、发现、感受的自我系统。
把孩子当成白纸,只想把孩子变成那些少数成功的人,或是复制父母的人生。父母忽视了孩子需要自己的直接经验去学习。造成孩子没有童年,没有自己独特的特质。
把孩子当成玩具,父母高兴就玩两下、生气就扔一边,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情绪撒在孩子身上。长期如此孩子会养成讨好的性格,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把孩子当麻烦,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想起孩子,觉得养孩子太麻烦。即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克制了自己的厌烦情绪,但孩子还是会感受到,变得自卑。
把孩子当成上帝,全家人不遗余力地围着孩子转。造成孩子也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无法顺从他人,无法养成感受体贴别人能力,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错误的育儿概念,归根结底是父母把孩子当成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工具。
他们要么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丰富,要么是为了育儿防老,要么是为了修复夫妻关系,要么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就要了孩子。
-2-正确的育儿观是把孩子当作一粒种子
《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告诉我们:正确的育儿方法是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把孩子看作有思想、有感觉、有情感的高级生命,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
育儿与种菜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之前曾经在阳台种过一段时间菜,买了一大堆种子和工具,本想着到时候即使达不到“不用买菜”状态,至少也可以一片绿意。但是忙活了几个月,植物不是缺水干死了、就是缺营养枯死了,或者只开花不结果,有的还被虫子覆盖得密密麻麻。最后只能请了人全部清除搬走。父母不去学习种子的生长知识,就种不好菜,育儿也是如此。父母育儿水平的高低与父母的学历、收入、职位并没有太大关系,育儿是一门科学,你不学习就一定不会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最容易孩子出问题的前三类父母,分别是教师、医生、公务员,越是自以为是不用学习,越是孩子容易出问题。
其次, 种子有他自己的基因。
这粒种子到底是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矮树丛,是长成黄瓜还是西红柿,归根结底是种子自身决定的。我们只能尊重种子的基因,不能改变种子的本质。
这就是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这本书讲的“关键期”这部分内容。
最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为种子的生长提供正确的帮助。
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必须要懂得自己的这类种子与其他种子有什么不同,自己的种子什么时间需要水,什么时间需要肥料,什么时间需要除虫。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懂得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需要鼓励,什么时间需要纠正,我们也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的,必须通过学习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
-3-如何种好孩子这颗种子?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学好关键期、做好关键帮助。
必须在孩子不同的关键期提供正确的关键帮助。如果父母不学习不能及时提供帮助,结果就是:应该付出的时候没有付出,到了该获得时就不能获得,如果想有所获得,就要回过头来重新走那段没走过的路,而且要付出几倍到几十倍的努力。
纪伯伦在《论孩子》这首诗中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不管父母把孩子当成什么,不管是因为什么目的去要孩子,但孩子一旦生下来,父母们就应该要把孩子当成一粒种子,是一颗有自己思想的种子,而不是父母的任何一样东西。
父母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长。父母需要在做的就是下功夫学习育儿的知识,了解孩子这颗种子生长的自然规律,不干涉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关键期提供关键帮助,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