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淇奥》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一个丰华绝代的好男儿的形象。其性情稳重尔雅,其举止庸容高华。
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
他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
这样的男儿,既便是远远地看见,不曾交得一语半句,也会是照耀得仰慕他的女子心里明亮起来了吧。
《琅琊榜》里的萧景睿就是一个这样的翩翩公子。
一
景睿的身世很离奇,当年莅阳长公主和卓鼎风的夫人同时在睿山别墅生子,其中一个男孩被杀,剩下的这孩子无法判定是谁家的,梁帝便赐姓为“萧”,景睿成为“两姓之子”,按理说应受到谢卓两家的宠爱。
但想象代替不了现实,他两家都不属于,明面上占两家之宠,但实际上既不能当谢家的世子,也不能做天泉剑的传人,地位十分尴尬。
但宽容大度如景睿却并不挂怀,他乐得做个自在的江湖人,萍踪侠影,快意恩仇。
二
你想岁月静好吗?
我想起了茨威格的那句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话好像就是说给景睿听的。
命运终于摘下了它那温情脉脉的面纱,景睿的身世的惊天秘密,在他生日的那一天,被他一直悉心照料、视同手足的好友梅长苏,残忍地揭开。他竟然是长公主与南楚成王的私生子,一夜之间,原来的至爱亲朋皆成路人。
遇到了这么翻天覆地的人生变故,景睿这个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子哥儿,该如何抉择?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命运的不公,怨天尤人,还是心态平和地接受这一切?
希望他能选择后者,但是,太难。
三
景睿前往南楚,梅长苏长亭送别,二人此处的三个往来对白,给出了答案。这段对白,堪称经典,也最能展现景睿是经历了何种常人无法体验的心灵蜕变。
苏:景睿,我很抱歉。
睿:我能怪苏先生什么呢?我母亲的过往不是由苏先生而起。我的出生也不是由你安排。谢侯那些不义之举,都是他亲自所为,不是你怂恿策划的。我能恨你什么?你不过是揭开真相的手而已,真正让我痛心无比的,是真相本身。我不会迁怒于你的。
苏:那天晚上的事情,都是我一手造成的。我用了最残酷的方式揭露了真相,没有估计到你的感受和我们之间的友情。
睿:是。我曾经因为你这么做,非常难过。可是我毕竟已经不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了。我明白,凡人皆要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是我因为没有被选择而心生怨恨,那这世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为先,以我为重。无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
苏:景睿,你我相识以来,你对我一片赤诚。可是,可是我却如此待你。
睿:我之所以这么待你,是因为我愿意。若能以此换回同样的诚心,固然可喜。若是没有,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第一层景睿说的是不迁怒,他敢正视因果真相,事情发生了,责任明了,不该怪的人,他不会怪。
第二层景睿说的是,别人如何选择是人家的权利,其实我无权干涉。
第三层景睿说的是,我待你坦诚,是出于我的内心,不会由此站上道德制高点,去要求别人同样待我。
吾慕之人,吾待以诚,期以诚相还。还,当庆幸。否,亦不必悔憎。而我们付出过的那些心,是我愿意。也许会放弃,也许会纠缠,但是都是“我愿意”。
这个桥段也是最令人泪目的一段,因为它照射出我们的内心。景睿他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问了我们想问的问。因为看见了自己。
我自问根本做不到像景睿这样的宽容大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常常以“同理心”观事观人,客观的评价别人的所作所为,对自己也能宽慰良多吧。
最终景睿最终接受了没被选择的事实,而且做到了不怨不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四
在经历了这世间最悲痛的现实后,他站了起来,仍旧是那位永含赤子之心的景睿。他没有经历过那场赤焰浩劫,但却极想为他们洗清冤屈,可是却能理解母亲的为难与退缩。
故事的最后,国难当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军,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担当,而是在命运如此不公的情况下还能有如此担当,在世事变迁之后还能怀着对国、对家、对朋友的真情,这才是景睿最值得让人欣赏的地方。
尼采说,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都会使我更强大。经历过命运跌宕起伏的景睿,应该更能坦然面对人生风雨。
五
回头看景睿,那个“睿”字不是白叫的,他完美地诠释了“睿智”这个词:不自寻烦恼,不自我伤害。
世间少有公平,但保持住自己内心平衡至关重要。
快乐与否,全在自己。一念起天堂,一念起地狱。
何谓“温厚亲和,霁月清风”?
不外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