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漫长的审判

作者: 冷色的冰 | 来源:发表于2021-10-17 22:52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21】(主题文)

    ——解读《审判》及约瑟夫.K的艺术形象

    网图

    卡夫卡(1883~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犹太血统。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审判》、《城堡》、《变形记》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里,笔者将对《审判》中的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给大家简要分析。

    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审判》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如果你带着欣赏故事的习惯去读,你可能很快就会失望。

    如果真要理出一条线,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主人公约瑟夫.K还未吃早餐,就被人逮捕了,从此,K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审判的过程,直到被处死,他的正式审判也未开始。

    究竟应该怎样解读这本书?怎样解读约瑟夫.K这个人呢?

    也许,第九节中大教堂里的“狱中神父”对K讲述的那个故事,可以作为打开深藏小说中秘密的钥匙。故事简述如下:

    一个守门人在法的门前站岗。一个从乡下来的人找到守门人跟前。求见法。但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他就在那坐着。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生命走向衰弱之际。乡下人问守门人。我以为,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却没有一个人想求见法?守门人说,除了你以外,随都不能得到允许走进这道门。因为这道门是专为你开的。现在我要去把它关上了。

    最后,神父告诉K:守门人终究是法的仆人。这就是说他属于法。怀疑他的尊严就等于怀疑法本身。

    这是作者设置在K即将被执行死刑前故事。这个故事意味深长。

    故事中的法律的守门人有哪些?

    从一系列碎片化的“经历”中,读者越往后读,也会陷入深深的迷惘,这不是情节不连贯的原因,而是读者的阅读逻辑会被一次次掐断。但读者仍然可以找到法律“守门人”的“原型”。

    法院人员,是守门人。但这些守门人,是怎么做的呢?在预审官面前,我们没有看到什么真正法定程序的预审。我们看到的是K慷慨激昂的提问和一群人乌烟瘴气的喧哗声。最后K竟然发现预审法官的法律文书的内容是淫秽的画面和黄色小说。这是一种什么法庭和法官啊?这是法院吗?读到这里,每个人都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

    从K被捕起,银行的襄理的工作仍然干着,但从此,他却被一根“法律”的绳子牵着鼻子走。只要法院有要求,他就得配合。这让一个“无罪的犯人”感到烦恼。不过,这个时候,K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罪,所以,案子有望很快了结。

    直到叔叔知道K成了“被告”,主动为K找了律师霍尔德博士。

    这也是法律的守门人。照说,这是和叔叔相熟的律师,应该积极活动,积极帮助K摆脱麻烦吧。可是作者笔下的“大律师”,却是一个看起来病歪歪躺在床上的人。和委托人谈话,总是东拉西扯,避重就轻,甚至还需要让人下跪以对他表示尊重。为了延长时间让委托人把睡觉的床都搬到女仆人屋里了。在训斥已经委托他打了五年官司的谷物商勃洛克的片段描写中,律师的古怪而荒诞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和霍尔德律师接触之初,K也还对自己的官司充满信心。后来发现霍尔德无所作为,这才通过一个银行客户提供的信息,找到了画家。

    画家什么角色?照说和诉讼完全不沾边,但这位画家可不简单,从他父亲开始,就是专给法院法官们画画像的。法官们都喜欢能被画出仪表威严,自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所以画家和法院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甚至,在门外一群孩子闹嚷嚷的氛围中,画家居然以非常专业的分析,讲述了如何拖延案子的套路。这画家即使不算法律正宗的守门人,也算得上“临时守门人”吧。可当K托他帮忙的时候,画家嘴上答应了,顺手就做起了生意,让K买了一堆他的平庸的画作。

    回到大教堂神父身上,他虽然出现在大教堂,但他的身份却是“狱中神父”。他的职责是让人们为自己的罪行忏悔的。他当然是法律和信仰的守门人了。

    K告诉他:“我们不过是普通人,彼此都一样,怎么能说某人有罪呢?”

    神父却说:“有罪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读到这里,命运的荒诞感已经被深化。

    神父的到来,不过是一个预先设定的一个阴谋。因为来到这个教堂,K是受经理委派而来。要接待一位意大利客户。但客户没有出现,“狱中神父”却出现了。

    神父的到来,既不是接受K的忏悔(他何罪之有?),也不是帮K摆脱困境。而是为他的死刑送行。

    K死了,法官、律师、神父、甚至画家,这些法律守门人谁真正帮助过K?恰恰相反,他们布下了局,让K入局,从此再无力挣脱。

    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一句格言:“一只笼子去寻找鸟儿。”

    这里,法律成了笼子,人成了鸟儿。

    作者笔下的约瑟夫.K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法律的牺牲品?既像,又不像。

    整体领悟小说内容,作者显然不是在平面描写法律对人的禁锢;他对人物的设置,有更深刻的寓意。

    卡夫卡学过法律,当过律师。如果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写,肯定不会出现书中奇异、荒诞的片段。这里不对小说的荒诞色彩展开细致讨论。只谈通过这种手段,塑造约瑟夫.K的艺术目的。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他是一个受困的形象,一个陷入社会困境最终绝望的形象。

    “法律”不过是一个道具,“审判”不过是一个象征。作者通过K陷入“诉讼”长路的描写,暗示现实中人的种种困境,而这种困境是无力摆脱的。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他希望能脱离困境,但面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敌意。

    每个人都希望“路”顺,每个人都希望自由,但在卡夫卡笔下,当你试图做出种种努力的时候,暗伏在生活的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陷进

    三,当K“像狗一样死了”(《审判》结尾语),人的尊严,在这里荡然无存。

    也暗示西方社会的病态无可救药。

    卡夫卡虽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去世,但这位现代文学的先驱的作品,以其奇异的荒诞、象征、暗示手法,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评写作营第(21)篇,计(2214)字,累计(34822)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漫长的审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kg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