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阳忆箫 欧阳忆箫的诗和远方 昨天
左宗棠(季高)人特直,观点多,是话痨。
曾国藩(涤生)说不过,略有不快。
“我送你一句话
‘季子自称高,
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我也送你一句话,
‘藩臣当卫国,
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投我以“酸言”,报之以“辣语”。
匪报也,永不服输也。
一个字字珠玑,另一个才思敏捷。
一直在明里暗里地较着劲儿。
《苍筤谷图》
曾国藩看了半个月,
题了一篇七言古风。
节选最爱的三句:
“鱼须文笏岂不好!却思乡井长三叹。
钱唐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
风技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儿生虚澜。”
左宗堂得知后,笑而不语。
几天后也题了一篇七言古风。
题目一样,句数也一样。
同样节选最爱的三句:
“频年兵气缠湖湘,杳杳郊坰驱豺狼。
会缚湘筠作大帚,一扫区宇净氛垢。
归来共枕沧江眠,卧看寒云归谷口。”

曾国藩靖港惨败,
鲍起豹嚷着联名弹劾曾国藩,
左宗棠心里骂这帮人落井下石。
曾国藩吃了败战,白石洲投水自杀未遂。
眼看尸位素餐的陶培恩升官发财,
为国家拼死拼活的自己无人问津。
后再留遗书,令其弟买棺材准备后事。
左宗棠得知后,恨铁不成钢:
“好哇!好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曾涤生,
你大丈夫不做,却要效法愚夫村妇。
你若真的死了,
我要鞭尸扬灰,劝说伯父大人不准你入曾氏祖坟。”
曾国藩又气愤又尴尬,冷冷地问:
“你说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理由何在?”
左宗棠一如既往地毒舌,
从国家,家族,个人和朋友的角度分别阐述,
说得曾国藩羞愧不已。
四步走策略:
先是晓之以理骂醒他,分析利弊。
随后动之以情一起吐槽官场油佞,并给予曾肯定。
接着喻之以义谈孙子兵法、项羽之死和败走樊城,
最后掏出曾爸的信,再次打感情牌。
一连串操作下来,曾国藩恍若大梦初醒。
他握着左宗棠刚劲有力的双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怀疑老曾被宗棠pua了,但我没有证据,坏笑)

遵循乱世用重典的曾国藩,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处处碰壁。
与官场格格不入,办事处处掣肘。
一堆烂摊子撂在他的肩上,却是无解。
刚好此时父亲去世,
他不等皇帝批奏折就溜回荷叶塘守丧。
左宗棠得知后,情绪上头,大骂其“虚伪”。
曾最看重名声,被左带头抨击后,处境更尴尬。
他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
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长沙官场,
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
也永不与长沙官场往来。

flag立得越响,脸被打得越响。
再次墨垤出山,依旧得回长沙,依旧得见宗棠。
好面子的老曾戏精附体了,
想使点小性子小惩大诫一番,
又不想把二人关系搞得更僵。
回想起从前左的“劝诫”以及一些兵策,
确实是实打实的将才,也确实对他有恩。
于是决定放下面子,用“黄老”的怀柔术,
下轿、徒步、不穿官服、不带随从地拜见。
左宗棠一看,老曾没摆谱,赶紧开右门相邀。
然后老曾先主动打招呼,
一如既往地亲热,就像没有任何裂痕一样。
看着他的态度,他的苍老,
左突然惭愧去年对曾的肆意攻讦。
然后老曾毫无芥蒂地抓起西瓜就吃,
左心里的愧疚更浓了。
提起没去给曾父烧香跪拜,
曾反而感谢上次是左骂醒他,才能为父送终。

然后这哥俩又聊起江西战场,
左直言不讳,
“你的打仗和你的为人一样稳重实在。
为人要稳重实在,不过,兵者,诡道也。
稳扎稳打是你的长处,不能出奇制胜是短处。
要想百战百胜,必须两者相结合。”
曾国藩爽朗地笑了,
“说句实在话,
我不够格统领湘勇,你才是真正的统帅之才。”
(大佬间的商业互吹模式已开启)
这话可算是说到左宗棠心里了,
但他再直爽也不会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话。
遂微微一笑道:
“皇上钦命的湘勇统帅是你,谁还能不承认?
如战况有需要,我自领一军,做你的辅翼。”
“太好了!我再求你一件事。”曾高兴地说。
“该不会是要我帮他筹饷银吧?”左腹诽道。

“你篆体好,我有一副对联,想让你帮我书写。”
虽然左自知自己篆体算二流水平,但还是很受用。
“上联是:敬胜怠,义胜欲。
下联是:知其雄,守其雌。”
左宗棠把纸摊开,正要写,发现没那么简单:
曾涤生这个滑头,原来是借对联表明心迹。
他将我比作雄,自己甘愿为雌。
唉,也真难为了他!
左宗棠想到此,停住了笔,笑着说:
“涤生兄,听人说,你守丧期间,
天天不离《道德经》《南华经》。
别人听了为你高兴,我听后为你惋惜。
老庄之说,养心则可,办事却不行。
如今君父处寝食不安之际,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
英雄豪杰需以敢为天下先的血性,
辅以刚强果敢之手段,杀贼平乱。
窃以为柔退只能是授人以首的自灭之计,
逍遥则更是极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
对于左的激昂陈词,老曾毫不意外。
毕竟他也是这样过来的。
只是如今境界已升华,不想辩论,辩也无益。
左师爷气冲斗牛,几人辩得过?
他挟的是儒家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凛然正气,
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般,谁敌得了?
老曾微微笑,点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随后左宗棠自顾自挥笔写就:
上联:“集众思,广忠益。”
下联:“宽小过,总大纲。”
并让曾不必以“守雌”自谦,应只进不退。
老曾双手接过这份重礼,预约三日后谈兵事。
走的时候中门大开,
十多名衣冠整齐的仆从肃立两旁。
(注意细节:来的时候走的侧门,虽然是右门)
老曾笑了,看来“黄老之术”的效果不错。
后来老曾手下湘勇众多,已具备拥兵自重的条件。
左宗棠写了一首《神鼎山》:
“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改了一个字,作为回信:
“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说人话:
“你会造反么?”
“我不会造反。”

曾家兄弟好不容易打下太平天国,
曾家老九国荃首功,
但其纵容手下兵勇烧杀抢掠,名声不好。
偏偏又让洪秀全儿子成了漏网之鱼,成了隐患。
左宗棠得知后,上奏折参了一本。
明里攻击曾国荃,暗地里攻讦曾国藩。
实际上曾国藩不知情,
他汇报军功是按照家弟所言——幼主积薪自焚。
最后知道真相的曾国藩眼泪掉下来,
这个相交三十年的老朋友,丝毫不给自己留情面。
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绝交!
从同治三年来,左宗棠一直不与老曾通书信。
那年老曾主动修书与之言和,
因信中未有道歉认错之语,左宗棠便负气不复。
后来曾国藩也没有再给他去信。
后来左意识到负气不对,但他好强惯了,不认错。
两人私交断了,但是公事公办。
虽看不惯对方,但也不会耍阴招,光明磊落。

两江总督衙门会议上,
有人称赞左宗棠为西北第一人。
曾国藩接话:
“岂止是西北,实为当今天下第一人。”
左宗棠得知后心里又喜又愧。
喜功绩全国瞩目,愧己心胸不如曾。
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之。
左宗棠在奏报刘松山战死时,
也将曾国藩诚恳地赞扬了一番。
后来曾国藩名毁津门,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左宗棠想给老曾写信却拉不下面子,
就让总理衙门转达他的态度:
“索赔似可通融,索命则不能轻允。
应挫夷人凶焰而长我中华之志气!”
二人八年不通私信,惹得外人纷纷猜测。
然君子之所争者国事,与私情之厚薄无关也。
曾国藩病重弥留之际,收到左宗棠来信:
“前事如烟,何须问孰是孰非;
余日苦短,惟互勉自珍自爱。
戏作一联相赠,三十余年交情,尽在此中: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老曾看到这封信,开心得像个孩子。
特别是“谋国之忠,自愧不如”这话,
委婉地表明了左宗棠对曾国藩处置津案的肯定。
得到左的认可和理解,老曾郁结打开,病情好转。
两人相爱相杀,纠结拧巴了大半辈子,
在曾国藩临死之前来了个世纪大和解。

相互较劲又互相关心,
心里有彼此又抹不开情面,
彼此相处时又处处闹脾气。
平时没有嘘寒问暖,紧要关头只盼你好。
就算有私人矛盾,也不影响公务。
像极了我们身边相爱相杀的朋友。
看唐浩明修订版《曾国藩全集》,
我全程在嗑这两个男人的友谊。
脑海里同时想起这首歌: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
谁知道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他俩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却让大清的冬天来得更晚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