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十六 文章的尴尬和批评的尴尬
文以载道这样的言论,在中国历史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但是我却很怀疑。
某日,网友空间发一则论述文,痛批做人的迂道。确实有言云,做人宜直,为文宜曲。又言,文如看山不喜平。当然,还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论调。我故评之以“兴寄无端、文颇蹊跷”,此为疑问,期待反评。因为我认为,文章乃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文友空间,惟有你来我往、彼此针对,才能得人生之营养、盛衰之真谛。此为兴观群怨之大乐也。
后与此友对谈,询及幕后之事,竟被反唇讥刺为“窥隐”,并拂袖而去。我因而不解,故有此思此得。
作文是人类实现表达欲或功名心的产物。作者写出文章,当然希望读者阅读,发生共鸣,并且求得极深的同情。所谓阅读,是一种再现和复原,也是人好奇和情欲的行为,阅读就是读心、读感、读受,读心灵的细微颤动,这可以说是一种深度的“窥隐”。然而文章的尴尬是从它诞生之日一直存在的(当然,这个功名心的写作就复杂多了,它同样直接影响文道,这里不多涉及)。
写作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这里仅举其二,一为远近,二为利弊。近切的当然知道得多,疏远的当然知道得少。但是近切的有直接的利害,所以不能够直言,而疏远的无关痛痒,但是可以论说。这样一来就难办了。需要直言的,只能够回避,很难说清的,却可以信口雌黄。古代历史中,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曲笔是很多的。再加上历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钳制言论的做法常常层出不穷。“避席畏闻文字狱”,连一些词锋犀利、文风剽悍的大家也不得不选择退避三舍、左右言他。这也是很常见的。当然,还有直接谤人,终究有失厚道,难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这样看来,文章真的是不尴不尬了,而批评也有相似的尴尬。
读后有感,于是有评。但是批评毕竟人心隔着肚皮,读者毕竟不能够透彻作者。难免隔靴搔痒,况且还有阿谀逢迎、巧辞令色的居心叵测之笔隐匿其间,还有棒杀捧杀的多种阴险手段埋伏其中。
为人直,为文曲。其实为文又怎能够曲呢?因为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这样就两难了、尴尬了——词不达意、支支吾吾、犹犹豫豫,终非我愿;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我亦不屑。我手写我心的目的,似乎很难实现,怎么办?
其实不然,文学可也。小说虚构之,可也,诗歌超越之,可也,寓言幻化之,可也……一言以蔽之,我们惟有取以自由的方法、真诚的原则,才能够获得曲直的正道。
唠唠叨叨,言不及义,希望得到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