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后的絮语5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1-01-01 15:30 被阅读0次

其十六  文章的尴尬和批评的尴尬

文以载道这样的言论,在中国历史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但是我却很怀疑。

某日,网友空间发一则论述文,痛批做人的迂道。确实有言云,做人宜直,为文宜曲。又言,文如看山不喜平。当然,还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论调。我故评之以“兴寄无端、文颇蹊跷”,此为疑问,期待反评。因为我认为,文章乃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文友空间,惟有你来我往、彼此针对,才能得人生之营养、盛衰之真谛。此为兴观群怨之大乐也。

后与此友对谈,询及幕后之事,竟被反唇讥刺为“窥隐”,并拂袖而去。我因而不解,故有此思此得。

作文是人类实现表达欲或功名心的产物。作者写出文章,当然希望读者阅读,发生共鸣,并且求得极深的同情。所谓阅读,是一种再现和复原,也是人好奇和情欲的行为,阅读就是读心、读感、读受,读心灵的细微颤动,这可以说是一种深度的“窥隐”。然而文章的尴尬是从它诞生之日一直存在的(当然,这个功名心的写作就复杂多了,它同样直接影响文道,这里不多涉及)。

写作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这里仅举其二,一为远近,二为利弊。近切的当然知道得多,疏远的当然知道得少。但是近切的有直接的利害,所以不能够直言,而疏远的无关痛痒,但是可以论说。这样一来就难办了。需要直言的,只能够回避,很难说清的,却可以信口雌黄。古代历史中,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曲笔是很多的。再加上历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钳制言论的做法常常层出不穷。“避席畏闻文字狱”,连一些词锋犀利、文风剽悍的大家也不得不选择退避三舍、左右言他。这也是很常见的。当然,还有直接谤人,终究有失厚道,难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这样看来,文章真的是不尴不尬了,而批评也有相似的尴尬。

读后有感,于是有评。但是批评毕竟人心隔着肚皮,读者毕竟不能够透彻作者。难免隔靴搔痒,况且还有阿谀逢迎、巧辞令色的居心叵测之笔隐匿其间,还有棒杀捧杀的多种阴险手段埋伏其中。

为人直,为文曲。其实为文又怎能够曲呢?因为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这样就两难了、尴尬了——词不达意、支支吾吾、犹犹豫豫,终非我愿;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我亦不屑。我手写我心的目的,似乎很难实现,怎么办?

其实不然,文学可也。小说虚构之,可也,诗歌超越之,可也,寓言幻化之,可也……一言以蔽之,我们惟有取以自由的方法、真诚的原则,才能够获得曲直的正道。

唠唠叨叨,言不及义,希望得到批评。

相关文章

  • 写在文后的絮语5

    其十六 文章的尴尬和批评的尴尬 文以载道这样的言论,在中国历史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但是我却很怀疑。 某日,网友...

  • 写在文后的絮语3

    其十 近来读《东坡志林》,常常大笑。掩卷叹息,与古人莫逆如是,也是读书的一大乐事。李白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尔笑”...

  • 写在文后的絮语2

    其七 魏文帝说,文章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文章耽误人的一生!这是新月诗人朱湘的感慨。伟人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我问...

  • 写在文后的絮语1

    写在文后的絮语 其一 有名人说,说话的时候,灵魂的门是关的;沉默的时候,灵魂的门是开着的。那么,写作的时候,灵魂的...

  • 写在文后的絮语7

    其十九读文读人 阅读的经验,有耐读和不耐读之分。有类文章,词瘦意腴,言近意远,也有相反的。前者当然耐读,后者反之。...

  • 写在文后的絮语6

    其十七 朱光潜谈读书,有读书四到的观点。于眼、口、心三到之后,又提出手到。这第四个“手到”,讲究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 写在文后

    一口气看完了李筱懿的书,写的很接地气,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写不出这么透彻的话,虽然我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但是她的文...

  • 写在岁末的絮语

    因为国家的双减政策,一直从事教辅图书编写的我,失业了。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水源枯竭了,鱼儿自然没...

  • 爱的絮语 文/伊人

    爱的絮语 文/伊人

  • 絮语(5)

    1.当别人还没想听你讲什么大道理的时候,不可老谈自己的人生哲学,否则别人会反感的,别人有需要自然会问你。如果你的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文后的絮语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sj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