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后的絮语6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1-01-02 08:40 被阅读0次

其十七

朱光潜谈读书,有读书四到的观点。于眼、口、心三到之后,又提出手到。这第四个“手到”,讲究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究的是以写精思,以思优读。培根有言云,“笔记使人精确”。

这些经验我是深感受用的,我的写作其实很多是笔记形式完成的。

我常常在读书的时候,写在文章的边上、留白处、天地之空白之处(当然,很多笔记可能散逸了)。对于名家,我也敢于直言己之不同意见,书写下来,以证我思。

起先,我有些顾虑,我之思考肯定偏颇,写下何益?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笔记是生活中的好习惯。写下感受,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不管是否成熟,鸟儿已经飞过,需要留下声音,以待来者。经过阅读和阅历的增长,而后发现可能我的思考有误,必定要进一步思其原因,进一步求诸己心,察昨非今是,且力行改之,终有所进之。读书是个人精神生命成长之必由之途。人类思想之大潮浩荡汹涌,想一些名家,类如坡仙亦为后人诟病,我为沧海一粟,有何惧哉? 我读,故我在,我思,故我成长。

爱默生说,读书,要以书注己之生活。这个读书观已经是较为高的境界了。读书之初,因为所知甚少,孤学难免寡陋,所以是书读我,即我理解书,以我之经验求证书之正误。这只是第一步。书之效用是在书外的,所以还要第二步。随着阅读和阅历的增广拓展,经验和经验互相形成佐证,书本与生活渐被打通。于是让书读我,即以书证(正)我。这一阶段的读者往往能够左右逢源,中流自在,涣然冰释。所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说,是读书的第三境界。我说,此为小成,此为大乐。也许以上这两种读法就是所谓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吧。

读书乃不断开掘自我生命土壤的过程。我曾经说,生命就是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那么,就以书为友,以笔为杖,以文为履,而奋力前驱吧。

相关文章

  • 写在文后的絮语6

    其十七 朱光潜谈读书,有读书四到的观点。于眼、口、心三到之后,又提出手到。这第四个“手到”,讲究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 写在文后的絮语3

    其十 近来读《东坡志林》,常常大笑。掩卷叹息,与古人莫逆如是,也是读书的一大乐事。李白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尔笑”...

  • 写在文后的絮语5

    其十六 文章的尴尬和批评的尴尬 文以载道这样的言论,在中国历史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但是我却很怀疑。 某日,网友...

  • 写在文后的絮语2

    其七 魏文帝说,文章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文章耽误人的一生!这是新月诗人朱湘的感慨。伟人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我问...

  • 写在文后的絮语1

    写在文后的絮语 其一 有名人说,说话的时候,灵魂的门是关的;沉默的时候,灵魂的门是开着的。那么,写作的时候,灵魂的...

  • 写在文后的絮语7

    其十九读文读人 阅读的经验,有耐读和不耐读之分。有类文章,词瘦意腴,言近意远,也有相反的。前者当然耐读,后者反之。...

  • 写在文后

    一口气看完了李筱懿的书,写的很接地气,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写不出这么透彻的话,虽然我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但是她的文...

  • 写在岁末的絮语

    因为国家的双减政策,一直从事教辅图书编写的我,失业了。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水源枯竭了,鱼儿自然没...

  • 絮语(6)

    1.最近感悟: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去改造来访者,要尊重他的选择,相信他是绝对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的。 2.我们不要用自...

  • 絮语6

    偶遇,大约在春季黄泥路延伸向远方白杨努一星半点的嫩绿布谷鸟早绝迹了天地辽阔极目处一片黄土地默默地站立,目光回避空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文后的絮语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te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