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十
近来读《东坡志林》,常常大笑。掩卷叹息,与古人莫逆如是,也是读书的一大乐事。李白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尔笑”,陈寅恪有“后世相知或有缘”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现在空间、QQ也可以算是非常兴盛了,但是总是惹出一些无端的麻烦。如此,我这样与古人对谈,这样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相知应该是最安全的吧。
其十一
还是读《东坡志林》,很多人都崇拜东坡。苏轼虽然政治生涯不得意,但是文章名动海内,“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我读苏轼也能够读出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炼丹、辟谷、礼教等等。
当然,我辈终不能够苛求古人。《东坡志林》是其随笔集。其中有逸闻趣事,杂谈古今,记录的是一个完整的苏轼,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所谓文为心史,诗为心画吧。
其十二
以前有道气文章、性情文章、官样文章、状元文章(八股文也是其中一类,现在的应试文章也属于这类吧)等等。《东坡志林》当然属于才子文章。但是他的随笔集中也有道气十足的,比如《雪堂篇》。但是苏子才大。得文章之妙谛。我的理解是,性情文章要有一些道气,道气文章要有一些生趣,这样方能够隽永、耐读。
其十三 关于读写的半副对联及联想
记忆里有半副对联,“阅读如抽丝剥茧,作文似炼石补天”。读与写,其实二事为一。语文学习,惟多读,多写,多思,无他。所以,心静方能为之;心细方能得之;心乐方能持之。
其十四戾气与祥和
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人应该有同情力,这是很重要的。你在观察、欣赏和表达的时候,在倾听,在理解,在评价,在共鸣,在叹息,在塑造。阅读乃含泪的微笑,写作是艄公的摆渡,此之谓也。
文学似乎是为了培养人的同情力的,是否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谅解和宽容,有无批评以及建设,这些都是决定了文学对于人产生作用的大小。人是有执着的,执着于欲(佛其实也有执,执着于无,当然这样说似乎有些偏颇)。我执导致褊狭,褊狭是强烈冲突的源头,是戾气的隐患。
所以文学关乎心灵的滋养,与功名利禄无关。那些自以为熟读万卷书,著作等身的“家”,如果没有一种与之俱来的祥和,恐怕还是枉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