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后的絮语3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0-12-31 08:29 被阅读0次

其十

近来读《东坡志林》,常常大笑。掩卷叹息,与古人莫逆如是,也是读书的一大乐事。李白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尔笑”,陈寅恪有“后世相知或有缘”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现在空间、QQ也可以算是非常兴盛了,但是总是惹出一些无端的麻烦。如此,我这样与古人对谈,这样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相知应该是最安全的吧。

其十一

还是读《东坡志林》,很多人都崇拜东坡。苏轼虽然政治生涯不得意,但是文章名动海内,“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我读苏轼也能够读出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炼丹、辟谷、礼教等等。

当然,我辈终不能够苛求古人。《东坡志林》是其随笔集。其中有逸闻趣事,杂谈古今,记录的是一个完整的苏轼,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所谓文为心史,诗为心画吧。

其十二

以前有道气文章、性情文章、官样文章、状元文章(八股文也是其中一类,现在的应试文章也属于这类吧)等等。《东坡志林》当然属于才子文章。但是他的随笔集中也有道气十足的,比如《雪堂篇》。但是苏子才大。得文章之妙谛。我的理解是,性情文章要有一些道气,道气文章要有一些生趣,这样方能够隽永、耐读。

其十三 关于读写的半副对联及联想

记忆里有半副对联,“阅读如抽丝剥茧,作文似炼石补天”。读与写,其实二事为一。语文学习,惟多读,多写,多思,无他。所以,心静方能为之;心细方能得之;心乐方能持之。

其十四戾气与祥和

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人应该有同情力,这是很重要的。你在观察、欣赏和表达的时候,在倾听,在理解,在评价,在共鸣,在叹息,在塑造。阅读乃含泪的微笑,写作是艄公的摆渡,此之谓也。

文学似乎是为了培养人的同情力的,是否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谅解和宽容,有无批评以及建设,这些都是决定了文学对于人产生作用的大小。人是有执着的,执着于欲(佛其实也有执,执着于无,当然这样说似乎有些偏颇)。我执导致褊狭,褊狭是强烈冲突的源头,是戾气的隐患。

所以文学关乎心灵的滋养,与功名利禄无关。那些自以为熟读万卷书,著作等身的“家”,如果没有一种与之俱来的祥和,恐怕还是枉然。

相关文章

  • 写在文后的絮语3

    其十 近来读《东坡志林》,常常大笑。掩卷叹息,与古人莫逆如是,也是读书的一大乐事。李白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尔笑”...

  • 写在文后的絮语5

    其十六 文章的尴尬和批评的尴尬 文以载道这样的言论,在中国历史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但是我却很怀疑。 某日,网友...

  • 写在文后的絮语2

    其七 魏文帝说,文章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文章耽误人的一生!这是新月诗人朱湘的感慨。伟人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我问...

  • 写在文后的絮语1

    写在文后的絮语 其一 有名人说,说话的时候,灵魂的门是关的;沉默的时候,灵魂的门是开着的。那么,写作的时候,灵魂的...

  • 写在文后的絮语7

    其十九读文读人 阅读的经验,有耐读和不耐读之分。有类文章,词瘦意腴,言近意远,也有相反的。前者当然耐读,后者反之。...

  • 写在文后的絮语6

    其十七 朱光潜谈读书,有读书四到的观点。于眼、口、心三到之后,又提出手到。这第四个“手到”,讲究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 写在文后

    一口气看完了李筱懿的书,写的很接地气,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写不出这么透彻的话,虽然我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但是她的文...

  • 写在岁末的絮语

    因为国家的双减政策,一直从事教辅图书编写的我,失业了。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水源枯竭了,鱼儿自然没...

  • 爱的絮语 文/伊人

    爱的絮语 文/伊人

  • (原创)石榴絮语〈随笔〉

    图:网络 2022.5.晨3点 石榴絮语(随笔) 文/小点 石榴,是一种花卉,它广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文后的絮语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cl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