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论是试着把人际关系和对事物看法进行系统化论述,以便更好理解人际关系和人们看法。总之,在人事物这个整体系统中,如果想保持平衡状态,要么建构双方良好关系,要么“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记住,心理学视野下,阳关道一定留给自己走。
平衡作为哲学名词,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所显现的面貌,是绝对的、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玩跷跷板游戏,当两侧达到平衡时候可以暂时静止不动,但是稍稍改变就会打破平衡,也就是说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用在夫妻关系中,这个平衡概念也可以借鉴使用,关系是双方建构的,保持平衡意味着双方力量均等,看法相似,喜好一致,当然表现为关系和谐。如果失衡则表现为关系不和谐,会有不同乃至对立态度表现。
关于平衡理论,查询百度百科,“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成功。”
这个理论看起来很复杂,其实说的就是两个人建立关系后,如何处理对于某一事情看法问题。P-O-X这三个点构成三角形,形成三种关系,每种关系可以归纳为认同或者不认同,在这三种关系中全部认同是强烈平衡,全部不平衡则是强烈不平衡,有一种不认同是不平衡,两种不认同则又是平衡。这里的主平衡是指P-O关系,其他两者属于弱平衡。
用在夫妻关系中就是怎么处理对事情看法问题。比如夫妻面对孩子教育问题,假如P代表丈夫,则O代表妻子,X就是孩子教育。当夫妻关系良好,夫妻对于孩子的教育均持赏识教育理念,这时候就是平衡状态。
假如夫妻关系良好,但是对于孩子教育理念分歧很大,一个喜欢粗暴打骂指责,一个希望理解爱护陪伴,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但是因为夫妻关系良好,会慢慢协调孩子教育分歧,比如有一方改变则成为平衡状态。
假如夫妻关系不好,但教育孩子理念相同,也可以构成平衡状态。还有可能,夫妻关系良好,但是对于孩子教育都是不关心不在意,也就是弱平衡,两种关系负负得正,也可以构成平衡状态。
结论就是,这个平衡理论是建立在夫妻关系基础上的平衡状态,夫妻和睦就可以较好处理事情分歧,夫妻关系不好会较难处理事情分歧。比如,夫妻对于家务活的看法问题,假如关系良好谁多干少干点不要紧,假如关系不好这个问题就严重的多,失衡状态难改变,即便偶尔达成平衡也是暂时的弱平衡。
按照百度百科说法,“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候,意味着彼此关系不好,但是可能会与另外同一个人关系不错,这时候构建的是不平衡状态,会感觉不舒服,就会试着改变,要么彼此关系变好,要么有一人疏远了与第三方关系,因为平衡状态使人舒适。这也是“认知失调理论”的翻版,我们喜欢上一个看似不应该的人事物,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出现平衡状态,也就是为什么说“再丑的人看多了也就顺眼了”。让自己舒服是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情绪管理分析:思考你与伴侣间处于平衡理论中的哪种状态,举出一方面实例证明。
面的孩子大学毕业是工作还是读研问题,存在分歧属于不平衡状态,不过因为夫妻关系良好,这个不平衡属于弱不平衡。但是弱不平衡也让人不舒服,会试着认同对方看法,但是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最后的决定权其实根本不在我们这里,要由当事人孩子来决定。
沟通练习:如何维持或营造两人之间的“平衡”?
建构两个人之间良好关系是关键,保持这个关系平衡最重要,对于其他人事物出现不一致,试着沟通协调,达成求同存异效果。当然如果这两个人是一般关系,看法无法协调的话,最好就是保持距离,敬而远之,所谓“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
平衡理论是试着把人际关系和对事物看法进行系统化论述,以便更好理解人际关系和人们看法。总之,在人事物这个整体系统中,如果想保持平衡状态,要么建构双方良好关系,要么“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记住,心理学视野下,阳关道一定留给自己走。
(有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欢迎留言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