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M非常苦恼的说,底下人的工作不知道如何安排,并将他们部门的月度目标发给我。部门内的人把自己本月觉得要做的事情都罗列出来了,把三月份堆砌的满满当当。一条条罗列在幕布上,一层层看得极具条理,有目标、周次排布、成果罗列。很漂亮~
二
但是,我的感受却是:一个拍脑门的月度计划。
-
目标缺少高度和标准。部门计划得围绕着公司战略目标推进。有统筹、有平衡、有协作。而M部门的目标看起来是围绕着公司战略目标,但是缺少高度把零碎的小任务统筹,向上拉升。基于公司的战略,M部门的三月计划其实是有了假设的。公司对这些目标也是有期待的,所以这个步骤需要弄明白公司对这个目标的期待、标准。
同时,咱们在制定月度目标,也是一个训练目标管理的过程,我们对当月目标的设定与排布也是基于某种假设。 -
看不出目标分解的思路。目标出来后,需要进行分解。是直接分解嚒?个人建议是先思考下,分解这个目标的思路是什么,并记录下分解的思路。这个思路背后隐藏这,达成这个目标的假设。目标达成的过程,就是一次验证过程。
也可以拿着思路和更高视野的人,更有经验的人探讨,是不是有捷径或者思路错了。这里可以省下很多的试错成本。 -
目标没有分解。写完思路,就可以开始对目标进行分解了。分解的颗粒度,尽可能的分解到你熟悉的领域,一步就能完成。
-
成果靠想象。开始对任务进行成果罗列了。M是直接跳过第二、三步,直接看着目标列成果。我不喜欢这样。我觉得这样的成果特别拍脑门。没有思考目标如何分解,也没有对目标进行分解,你都不知道有哪些任务,这时候罗列的成果要么部分无法达成,要么好些成果被遗漏了,还有些成果在最后都想不明白当初为了什么而罗列的。
同时,列成果时,也要说清楚成果的标准是什么,不然很容易因为标准浮动而敷衍了事。团队成员在完成任务时,也不会因为标准不清晰而出现扯皮的现象。 -
缺少任务耗时预估。这时候需要对分解后的任务预估耗时。好多人是也是直接制定目标,然后直接预估耗时。我想,目标中很多内容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普通人对时间的敏感程度也是远远不如柳比歇夫的,不分解目标直接做出的时间预估,失败的概率太高了。
做时间预估时,需要留出冗余时间。人的大脑很难长时间的保持高速运转,生活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动,不必对自己太自信,留出冗余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弹性。
做时间预估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你可以清晰本月的工作量,对生活和工作提前做出一些调整和安排。
其次,如果预估的时间完全超出负荷,这时候可以向上申请资源,比如加入外脑,或者精简任务,或者调整期待。
最后,也是在不断累积经验,下次类似的事情就能更精准的预估时间,为未来提高了不少效率。
-
没有任务排布。可以使用甘特图进行任务排布。使用甘特图的目的在于站在月度的高度俯瞰全月,便于统筹。
-
任务没有负责人。作为团队的目标,分解完最后要落实到个人。
三
当月结束,就可以对当月的月计划进行复盘。复盘哪些内容呢?如何复盘呢?
我的思路是
- 看关键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任务完成情况。
- 回顾月初定目标时的假设,并进行校正
- 总结经验
回顾时可以用下面的话术自问自答:
- 本月的目标和期望是什么?
- 设立这个目标或期望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做的好的原因是什么?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重新做,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将会如何执行? - 有效的假设,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是有效的?未来需要记住哪些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四
M听完,表示很认同。后面在执行中遇到的很多坑,其实都是在制定目标时没想清楚而导致的。虽然制定目标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执行中清爽、效率高、目的明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