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估计没有哪个皇帝活得像乾隆那般忙碌高调。在他登基后的六十年里,下江南、东巡、平叛乱、斗朝臣、抓贪官、兴文字狱,如果要在皇帝中评一个劳模,乾隆绝对当之无愧。
乾隆自我感觉也特别良好,总结自己的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还让人翻译成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说起乾隆的十全武功,其实情况各有不同,性质也各有差异。有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有的是为了边疆版图,有的是反击侵略,还有的纯粹是小题大做,为了打出个结果而打,那么这十全武功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呢?
一、两次大小金川之战
大、小金川地处四川省西北部,是由川入藏的交通要道。这里是藏民的聚居区域。大、小金川分别由土司进行管理。两方土司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战争时有发生。从管理角度来说,短期内,大、小金川小打小闹也是一种平衡,他们打着,乾隆看着,只要不出乱子就好。
但从清王朝统治版图的大局看,大小金川的问题又是迟早要解决的。
首先,如果清朝对西藏用兵,清军进藏,大小金川是必经之路;其次,历经康雍两朝军事、经济、政治的积累,土豪乾隆是不可能让大小金川这个弹丸之地一国两制的,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改土归流:通俗地说就是取消世袭的土司掌权,由朝廷任命官员派驻当地管理。
大小金川战役的导火索就是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打破了乾隆的管理平衡。莎罗奔日渐势盛,图谋兼并小金川及邻近的其他土司。
乾隆十一年,莎罗奔以联姻为诱饵,劫持了小金川土司泽旺及其印信。经过清朝干预后,莎罗奔释放了泽旺。但没过多久,莎罗奔又开始蠢蠢欲动,清朝闻讯后,派兵弹压,却遭到了莎罗奔伏击兵败而归。
清军兵败让乾隆大发雷霆,先后派出了川陕总督张广泗、军机大臣讷亲率大军前往金川平乱,但二人均以失败告终。乾隆一怒之下赐死了张广泗和讷亲,抛开张广泗不谈,讷亲可是两朝元老、军机重臣、皇族姻亲,可见乾隆的怒火指数了。
乾隆又改派小舅子傅恒为统帅,并启用了已废黜还籍的名将岳钟琪率大军入金川平乱。
岳钟琪此时已经六十二岁,退隐十几年了。而乾隆之所以启用岳钟琪,乃是因为岳钟琪和莎罗奔的一段渊源。
康熙六十一年,岳钟琪入川平乱,莎罗奔曾带领本族随岳钟琪作战,战后经岳钟琪一力推举,朝廷授莎罗奔金川按抚司一职。再有就是岳钟琪调停杂谷、金川、美同、沃日、龙堡部落间的内乱。岳钟琪秉公而断,把他们失去的土地山寨还给了他们。所以族人对岳钟琪敬佩有加,视为“恩公”。
族人知道清军派岳钟琪为将,军心已经开始动摇。莎罗奔深知岳钟琪谋略过人、用兵如神,如果自己坚持和“恩公”打下去,这仗肯定是必败无疑。经过考虑,莎罗奔决定请求罢兵归顺朝廷。清军最后用岳钟琪赢得了第一次金川战役的胜利。
乾隆三十六年,莎罗奔的侄孙、大金川土司索诺木突然与泽旺的儿子、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手反清。乾隆先后派出温福﹑桂林、阿桂、福康安等名将前往金川平乱,期间调用了健锐营﹑火器营兵两千﹑黑龙江及吉林兵两千入川增援。
在主帅温福战死后,清军更是派出王牌战将阿桂挂帅金川,阿桂在清军中声名赫赫,是不可多得的猛将,结果在与金川的作战中却没有像往日那般所向披靡。
阿桂为了达到拿下金川的战略意图,不得已改变了正面决战的初衷,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最后把敌人熬得弹尽粮绝才取得了胜利。
大小金川之战可以说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最烧钱的武功了,一个县城大小的弹丸之地,耗费数年,用了国库七千万两白银、损折数名大将,死伤无数士兵才取得了最后胜利。
从表面看,似乎得不偿失,但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从明中期开始的“改土归流”政策终于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明清两代耗费200年付出惨烈代价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终于在乾隆一朝实现了最终的胜利。
二、 两次平定准噶尔之战
明清时期,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准噶尔部是其中一部的分支,游牧于今天伊犁河流域。
康熙朝,准噶尔部经过多年征战,势力逐渐扩大。此时恰逢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罪恶目的,沙俄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行拉拢利诱,唆使噶尔丹南下犯清。清军与准噶尔的交锋时有发生,康熙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还曾御驾亲征。
康熙逝世后,雍正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斗争。清王朝和准噶尔部经历多次战争,到了雍正十二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噶尔丹儿子)向清廷请和罢兵。
乾隆登基后,清廷和噶尔丹策零议和告成,双方息兵罢战。
从康熙到雍正,清朝和准噶尔打了很多年,不管是战胜还是议和,结果就是一直也没有收服准噶尔。只要有机会,准噶尔就兴风作浪。所以准噶尔一直是乾隆的一个心病。
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深谋远虑的乾隆觉得此时是平准的最佳时机。
此时准噶尔部的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夺得汗位。事后, 阿睦尔撒纳觉得达瓦齐能做大汗,自己功劳很大,就不断的提出要求,扩大自己地盘,这引起了达瓦齐的不满。原来结盟的两人开始不和,双方不断发起战争争夺地盘。最后阿睦尔撒纳战败,领着自己的残兵败将降清。
乾隆对阿睦尔撒纳率众归附十分重视,于是晋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还给他的部落发了牛羊牲口和口粮。
阿睦尔撒纳也投桃报李就汇报了达瓦齐内部的情况,并请愿如果清军出兵准噶尔平乱,阿睦尔撒纳愿意率部策应。
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此时已是众叛亲离,乾隆觉得此时正是清朝出兵的最佳时机。
乾隆二十年,清廷决定出兵讨伐达瓦齐。清军兵强马壮,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伊犁。达瓦齐最后战败,达瓦齐被俘后押往北京,出于政治角度考虑,乾隆并没有杀了达瓦齐,而是将他羁押在京。
消灭了达瓦齐后,乾隆开始统筹伊犁地区的管理,为了表彰阿睦尔撒纳对清廷的忠心和在平定达瓦齐之战中的功劳,乾隆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
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他归附清朝,本就是一个策略,借清廷之手已把自己最大的对手达瓦齐势力消灭,自己成为首领才是最终目标。
阿睦尔撒纳开始以总汗自居,他是清朝的亲王、定边副将军,但是却不穿清朝官服,大军也不挂清朝军旗,不用清朝官印,并启用噶尔丹策零时珲台吉菊形篆印行文各部,并“用钤记行文,调兵九千”至布鲁特、哈萨克边境,拥兵自重。这些行为,俨然就是把乾隆当傻子,过河拆桥。不过还没等乾隆动手,阿睦尔撒纳就公开叛乱了。
阿睦尔撒纳反叛后,并没有出现如他所预期的纷起响应反清的局面。许多首领反叛不久就倒戈相向,与阿睦尔撒纳为敌。准噶尔部再次陷入混战之中。
乾隆二十二年准葛尔部在清军的全力追缴下全线溃败。准葛尔部被平定。
本来乾隆预计只需要几个月时间,花费几百万两白银就可以灭了阿睦尔撒纳。没想到二次平准竟然花费了清王朝三年时间,数千万两白银,这让乾隆恼羞成怒。
乾隆本着为大清江山千秋万代考虑,防止准葛尔部死灰复燃,做出决定:“总以严行剿杀为要”。这事实上是一道灭族令。
在乾隆皇帝的威压之下,兆惠亲自指挥清军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屠戮,准葛尔部几乎被灭族,后来有史学家估计这场屠杀超过数十万户。
为了填补真空,乾隆从全国各地调集人口充实边境。在新疆南北大力推行政教分离,并且将东干人迁往新疆,实行以回制回。
乾隆完成了爷爷和父亲两代人未竟的事业,消灭了西北边疆的威胁,同时也打击了沙俄利用准噶尔侵略中国的野心。
乾隆终于祛除了准噶尔这块心病,他又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