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文社科散文
从“不合时宜”的苏轼看宋代文人的自负

从“不合时宜”的苏轼看宋代文人的自负

作者: 乔芙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7-02 09:46 被阅读13次

    苏轼的仕途,在“苏氏一门三学士”的名满天下,一朝及第之后,便踏上了一贬再贬的下坡路。晚年新帝继位,天下大赦,终于将他从遥远的岭南召回,他却病逝于返京途中。最理解他的侍女朝云曾指着他的肚子说,“这里装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语道出了苏轼内心最深处的苦楚,苏轼因而视她为一辈子的知己。

    苏轼的一生是悲苦的。入仕不久赶上王安石变法,因上书表达对新法的异议而贬去黄州。王安石失势后司马光上任,将苏轼连升数级召回朝廷,但是将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苏轼对这种极端的做法持有不同见解,然而经历了一轮贬谪的苏轼已不敢轻易发声,因而自请调出京师,去杭州任职。后短暂回京,又再次遭贬。司马光之后蔡京上任,将贬谪在外的苏轼划归为元祐党人,流放至岭南。

    正因为他悲苦的命运磨炼出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最终成就了他的文学盛名。然而反过来想想,他怎么就那么倒霉,和哪个当权派都不合拍,没有一刻不是遭遇排挤的。难道真的是苏轼借侍女朝云之口所说的“不合时宜”吗?是因为苏轼所处的时代不适合文人生存吗?

    恰恰相反,苏轼所处的宋朝,从北宋到南宋,是历史上所讲的积贫积弱,唯一一个没有全国大一统的朝代。大宋朝之所以国势如此衰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以至于四周的少数民族趁势崛起,边患不断。所以,宋朝是中国文人活的最舒服最恣意的一个朝代,新的文学样式“宋词”在这一朝崛起,并发展到了顶峰。以散文成就并称的“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两人生活于唐朝之外,其余六人都处于宋代。那么为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苏轼,却生活的如此痛苦呢?

    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一朝天子一朝臣,时代在更替,掌权派在更迭,无论是改革派当权还是守旧派执政,在施政方面都是利弊共存的。然而才华横溢又忧国忧民的苏轼,总是能敏锐地觉察出政策的弊端,并且秉持着文臣关心国是的信条指出其弊且猛烈加以抨击。这样一个永远持反对意见的人在侧,哪个当权者会喜欢,当然希望他有多远走多远。所以苏轼觉得,改革派和守旧派都是一丘之貉,没一个是他能看上的。

    每一次的贬谪流放,于他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同时又是一次成功的精神洗礼。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贬谪流放中,他逐渐变得豪迈旷达,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自在享受生活。然而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渴望被朝廷重用的吧,所以即便买好了棺材远赴岭南,听闻天下大赦的消息之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一路北上,只可惜年事已高,最终病逝于途中。

    苏轼是自负的,他瞧不上当时所有的当权派,坚定的认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一生在宦海几经浮沉,并把这种命运归咎于“满腹的不合时宜”。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自负的,因而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在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中你死我活。

    如果,只是如果,王安石和司马光能少一点自负,欣赏对方的优点,互相取长补短,那么,北宋朝廷中少一些斗争,北宋王朝或许能延续得久一点吧。

    如果,再如果,当年的苏轼能少一点自负,那么他满腔满腹的才华便是“恰逢其时”,这样,他的一生或许能过得舒服点吧。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文学的天空,又将会失掉多闪耀的一颗星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不合时宜”的苏轼看宋代文人的自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yk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