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愁几许寻常过,自古多情总无情。
谁言昨日花有意,怎奈流水向东停。
(一)酒楼道别
董卓的离去将上官红燕心中那仅存的一丝幻想击的粉碎。从此以后,她不再为谁痴守,也更不再相信任何男人之承诺了。她开始变得放荡而妖媚,俨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青楼女子。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六月,这个夏天格外炎热,曹袁二人顺利从颖川书院毕业了。同窗好友在那离别之际难免会生出几分不舍之情,如此,他们二人便又相约于有间酒楼。
“孟德,你我同窗三载,早已不是一般的同窗好友了。我袁本初已将你引为了今生之知己!不日,你我便要各奔前程了。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同饮此杯,祝福彼此将来大展鸿图、前途无量!来,干了!”
袁绍站起来率先开口道,话音刚落,他便一饮而尽了,曹操见此亦是不甘落后。
“本初兄,谢谢你这几年来对小弟之关照!至此离别之际,就让小弟再敬兄长一杯吧!一来算是多谢兄长之抬爱,二来便是预祝兄长青云直上、前程似锦!话说回来了,他日,若兄长能够封侯拜相,可别忘了小弟曹孟德!干!”
曹操喝完第一杯酒后,便又倒了一杯回敬袁绍。
“哈哈!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坐,坐!咱们俩兄弟就不用再这般客气了。对了,孟德,你今后可有何打算?”
袁绍说着便示意曹操一同坐下了。
“本初兄,实不相瞒,我父亲已经为我谋好了一个差事,去洛阳就任北部尉。你呢?”
曹操坐下后随即回应道。
“哦!甚好,甚好!我父亲及叔父一同举荐我去京城就任虎贲中郎将。”
袁绍接着回答道。
“哈哈!妙哉,妙哉!我们不久又能在京城中相聚了!对了,还有董兄,也不知他现在身居何职了。”
曹操听罢不由得面露欢喜,接着,他又不经意间提起了董卓来。
“唉!董兄……不提也罢!好好的上官姑娘却毁于他手!实在是令我等痛心!唉!”
袁绍说罢便自饮了一杯,一旁的曹操则夹了块牛肉大口的吃了起来。
“本初兄所言极是,本以为董兄只是将其引为知己,奈何英雄难过美人关!事后,偏偏董兄又……唉!也难怪上官小姐会变成那样!对了,我也有数月不曾见过上官小姐了,就不知她去了何处?”
曹操咽下口中牛肉后又将话题引到了上官红燕身上。
“是啊!自从董兄赴京后,我还以为她是被我的真情所感化了,所以……罢了,罢了,不提了!事后我曾想过替她赎身,奈何她不信我!去年放年假前,我还专程去了趟醉红楼,可那老鸨说她回乡下去了,要等到今年五六月份才会回来。然而,我前几日又去了趟醉红楼,可依然还是没见到她。唉!只怪今生缘浅,我虽有意,而她却是无心。如今,我也只愿她一切安好!孟德,来,咱们再来干一杯,将这些不快统统喝下,让那些过往都随着这杯酒一饮而尽吧!”
袁绍说罢再次举杯,曹操见此也随即响应。
不知不觉间便酒过数巡了,曹袁二人在喝了个大概后便没有再喝了。随后,他们便结账离去了。
(二)婶娘问话
话分两头,就在曹袁赴京任职之时,涿县刘备却正在求学之中。
熹平四年(175年),十五岁的刘备,听从母亲之命去县城求学。这年,他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等人一同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
同窗之中惟有刘备家中贫寒,所幸的是,刘德然之父亲刘元起却全力资助刘备,将他和刘德然同等对待。故而,刘备才得以能够继续求学。
该年九月,秋高气爽。
初十那日,中午放学后,刘备一如往常般随刘德然一同回家吃午饭。看到刘备进家门,刘德然的母亲便撇了撇嘴。
“然儿,你们下午几时上课呢?”
刘母当着刘备的面故意问询道。
“母亲,孩儿前些日已经告诉过母亲了!下午未时末开始上课。”
刘德然随即有所不解的回应道。
“哦!现在又是几时?”
刘母故作不知的接着问道。
“回母亲,现在刚好午时左右。母亲今日为何又突然问起这些?”
刘德然回答完后一脸疑惑的看着母亲。
此时,刘备已然听出了其话外之音。
“多谢婶娘提醒,德然兄,此时尚早,我且回家看望母亲!告辞!”
刘备说罢便对着刘德然及其母亲拱手行礼,礼毕,他便转身离去了。
“娘!你怎又如此待刘备?他可是我的同宗兄弟!”
刘德然见刘备离去后,他这才意识过来。于是,他便向着刘备说话了。
“老娘怎么待他了?自从他来上学后,我便好吃好喝供着,难道我问下时间都不许问了?他是你同宗兄弟没错,可咱们家也没有义务供养他!再说了,从你们放学到下午上课这时间还很充足,为何他就不能回家吃喝?他天天到我们家来吃喝,我们家又没有金山银山。能资助他上学已属不易了,还得供养其吃喝?天底下可没有这般好事!”
刘母说着便放开了嗓门来,此时,正从外面回来的刘元起却是听得一清二楚。
“住口!大白天的嚷嚷个啥?还怕四邻听不到吗?妇道人家,尽是一派胡言!玄德侄儿是我让他来的,今后你若再这般不明事理,那……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刘元起走进家门厉声喝止道。
“爹!娘也没说啥!刘备是自己走的,今日这事不怨娘。”
刘德然见父亲一脸不快的数落着母亲,他便上前去劝解道。
“罢了罢了,今日之事就此作罢!赶紧准备饭菜,我有些饿了!”
刘元起说罢便径直走进了客厅。至于他的妻子则是一脸的委屈与不平,尽管如此,她也只能是忍下了,且还得极不情愿的去准备好饭菜。
(三)刘备回家
刘备从刘德然家中走出来不久,正准备沿大路回家时,他便遇到了刘元起。
“玄德侄儿,放学啦?”
刘元起看到刘备后快步走近过来,并一脸微笑的问道。
“回叔父,侄儿刚刚放学。”
刘备立即站定并拱手行礼道。
“哦,好!走,随我回家吃饭去!”
刘元起说罢随即上前去拉刘备。
“多谢叔父!侄儿有些时日未曾回家了,今日想回去看看母亲。”
刘备依然恭敬地回应道。
“哦,也是,自从开学至今已有月余了,你也是该回家探望探望母亲了!回去看看也好,顺便替我向你母亲问好。”
刘元起拍了拍刘备肩膀后吩咐道。
“侄儿替母亲多谢叔父挂念,叔父且先回去,侄儿这便回家探望母亲!叔父慢走!”
刘备说罢继续恭敬地站在原处,目送着刘元起离去,直到看不到刘元起身影了,他这才沿着大路往楼桑村方向走去。
关于楼桑村之由来,不得不说的是村东头那棵大桑树。其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像那帝王车上设置的遮幔般,非常气派。因此,楼桑村之名便由此得来。至于刘备的家就在这棵桑树旁。
话说,这棵桑树是刘备祖上所种下的,历经数代才得以长成了这般参天遮日。
就在刘备十三岁那年,他曾与同族中的小孩在那桑树下嬉戏。他直接说:“我将来一定要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皇帝专用马车)。”
当时,他的亲叔父听说后便直接告诫他:“你不要再说这般狂妄的话,否则,那会导致我们全家灭门的!”
从那以后,刘备便引起了同宗长辈们之格外关注。其中,刘元起便是听过了此事后才格外器重刘备的。
后来,刘备的母亲便不顾家中贫寒,全力支持儿子去县城求学上进,刘元起也便成了刘备求学路上的首位贵人。
起初,刘元起只是出钱资助刘备上学,可自从听说了刘备挨饿读书之事迹后,他便让儿子去邀请刘备来家中吃住了,也好让他安心求学。为此,刘备是感激涕零。
可随着刘备的到来,刘元起的妻子便有些不乐意了。原先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平白无故的多加了一人,就是换作任何人家,也定然是会生出些不快的,何况刘元起也已经帮刘备出了求学费用!
因而,对于婶娘心中之不快,刘备也是心知肚明的。当然了,他也是打心眼里理解她,并依旧尊敬和感激她。毕竟,这天底下除了父母,没有人是必须供养他的!所以,即使面对婶娘那一次次刁难,他都是一笑置之。
至于今日,他之所以会离去,也确实是有些想念母亲了。即便婶娘不刁难他,他也会抽个时间回家趟,因为他近来时常梦到母亲。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