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对“除了天赋还有什么是成为天才的秘诀”进行研究。
这个研究在柏林音乐学院进行,他们把小提琴专业学生分成3组,根据不同水平分成高、中、低3组。
水平最高的是明星学生,水平最低的那组,毕业后连职业演奏的水平都达不到,只能做普通学校音乐教师。
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在5岁开始接触小提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练习小提琴的时间长短差别也越来越大。
在3组学生中,水平最高的一组,累计练习的时间已经达到了10000小时,而水平最低的一组,练习时间只有4000多一点。
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指出“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
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的来由。
一年365天,每天抽出6个小时,一年就有2190个小时了,1万小时就是4.5年。
在4年半的时间里,每天抽出6个小时练习就能在相关领域成为专家!这个想法让很多人都兴奋不已,1万小时定律风靡一时。
在我出来工作那年,医院领导在会议上,特意对刚出来工作的新人说:在你们毕业后出来工作的这五年中,是你们与别人拉开距离的关键。
当时没完全明白领导的意思,只知道是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在看到1万小时法则的时候,我以为完全明白了领导的深意。
可是,后来又想想,有点不对!同一个老师,同样练习1万个小时,也不可能每个人的水平都是一样的!
我花100个小时掌握的技能,可能别人花50个小时就不仅掌握并开始创新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的差别呢?
《刻意练习》的作者给出了答案,大部分人只是在进行天真的重复练习。
只进行简单的重复练习,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要是简单的重复练习就能成为专家的话,那些日夜不停重复生产的机器早就成精了。
要想练习达到预期,就需要我们具有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即提升练习时的专注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针对在练习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即在我们练习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之外,还需要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回顾。
同时进行探索,做得是否正确?有没有达到标准?有没有改进的方法?用其他的方法是否可行?及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如此循环重复,只有这样的1万小时才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这也是复盘的过程,想要成功就需要掌握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