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365父母阅读帮
《读懂一本书》:讲书为什么要多讲故事?

《读懂一本书》:讲书为什么要多讲故事?

作者: 凯文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2-17 23:39 被阅读0次

    《读懂一本书》说,讲书不要枯燥地讲道理,能用故事说清楚的就尽量讲故事。

    为什么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非要绕着圈子讲一大堆故事和废话呢?

    讲书不就应该直奔主题,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听众道理吗?

    大家都听过《正面管教》吧?

    有一段话说:“对待行为不良的孩子,父母要鼓励而不要惩罚,要找到孩子的优点进行二级反馈,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一切,不管是美还是不美好的”。

    道理听起来非常正确,但父母们就是记不住、听不进、用不了呢?

    -1-我们换成讲故事?

    可以用《四颗糖》的故事讲《正面管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一所学校当校长。

    一天,陶校长看到一个男生打人,当场制止后让他晚一点来办公室。

    那个男生来了,陶行知先生掏出第一颗糖说:“给你,因为你准时。”孩子惊呆了。

    孩子接过去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你尊重我,我不让你打,你立刻住手。”男生将信将疑。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我调查过了,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有正义感。”

    男孩泣不成声:“校长,我错了。再怎样我也不该打人。”

    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你认错了,谈话也结束了。”

    第一颗糖说明,孩子犯错时,大人也要鼓励而不要批评惩罚。

    第二颗糖说明,尊重是相互的,大人要以身作则,充分尊重孩子。

    第三颗糖说明,要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做对的事情进行二级反馈。

    第四颗糖说明,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父母们就很容易记住了如何用正面管教对待孩子不良行为。

    -2-为什么讲故事这么牛?

    《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说,讲故事最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模拟(有关任何行动的知识),二是启发(行动的动机)。

    故事心理模拟可以让听众熟悉知识、控制情绪、培养技能。

    世上并不存在什么“被动”的听众。当听众在听故事时,思维会跟着故事从一个“房间”移到另一个“房间”;大脑会把故事模拟出来。就像我们听着陶行知的故事,思维就会随着陶行知来到一个个场景。

    心理模拟为何有效?因为当我们开始想象一连串事件时,会激发身体实际活动时所激发的大脑模块。就像人在想象b或p时,嘴唇会不自觉地跟着微微动起来;或者人在想象埃菲尔铁塔时,眼球会不由自主地往上翻。我们听《四颗糖》时,我们也会自动感受到男孩开始的害怕、看到糖的吃惊、后来的感激和最后发自内心的感动。

    在听故事时,虽然听众静静坐着不动,但他想象着自己随着陶行知先生从头到尾成功做完了一次正面管教,那么实际结果真的就会做得更出色,这项结果已在多种工作中得到证实。光靠心理练习就可以产生实际身体练习2/3的效益。据说一个高尔夫大师,他在监狱中呆了好几年,并没有摸过高尔夫球杆,但仅靠大脑的模拟,出狱后就成为了高尔夫大师,就是这个道理。

    启发能激发起听众开始行动。

    启发意义的故事分为三类基本情节:联系情节、挑战情节和创造情节。

    联系情节讲述的是人际关系和与人为善。《四颗糖》的故事就属于联系情节,它让我们感受到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美好。

    挑战情节讲述的是自我突破和克服困难。就像希腊神话中大卫用自制的石弹弓打倒巨人歌利亚,反败为胜的故事。挑战情节鼓舞我们的毅力和勇气,并开始行动。

    创造情节有关脑力突破、打破常识和创意革新。比如苹果落到牛顿头上,启发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故事的最重要优点就是能够抵抗怀疑论,进而让听众产生代入感,让他们专注于可能的解决办法,让听者切换到解决问题的模式中。

    为什么不把信息直接说出来呢?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大家抽象的正面管教指令?

    因为“你让听众一目了然,他们的反应可能是还击”。

    如果你直接提出某个论点,你就等于暗示对方评价你的论点,也就是判断、争论乃至批判你的观点,于是他们就可能提出反驳,至少在心里面会。比如“错了还不能惩罚?甚至还要鼓励?还要尊重孩子?”

    但是用讲《四颗糖》故事的方式,你就能让听众置身故事其中,让他们参与这个观点,邀请他们一块加入你。

    -3-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就是让你的讲书和故事符合SUCESS六要素——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

    “简单”,是指找到核心观点。

    简单要直指核心,就像《四颗糖》的核心就是用正面管教对待不良行为,要避免故事和你的核心没有关联。

    “意外”,是“啊!”和“咦?”。

    “啊!”是打破常规。要创造意外吸引他人注意,比如陶行知不惩罚男生还给糖。

    “咦?”引起好奇,让听众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有缺口就会有痛苦,要解除这种痛苦,就得填满知识缺口,不断满足好奇心。如何对待这个犯错的孩子呢?就是听众最大的好奇心。

    “具体”,是细节。

    我们的大脑总是乐于记住具体的事物。就像《四颗糖》的每一颗糖,以及男孩的不同表情。

    “可信”是令人信服。

    陶行知的教育家身份和教育孩子的合理逻辑,包括具体的个案都让听众信服。

    “情感”是共鸣。

    情感包括同理心、自身利益、身份职责,总之是让听众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在《四颗糖》中,听众慢慢不知不觉赞同了故事的观点,开始同情小男孩、支持陶行知。

    樊登老师说,讲书不要枯燥地讲道理,能用故事说清楚的就尽量讲故事。

    这并不是多此一举或者故意绕圈。

    而是通过故事的六要素“SUCESS”,用一个个小勾子钩住听众大脑中数量众多的小环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黏性十足的魔术贴,让听众自然地听进去、记得住、用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一本书》:讲书为什么要多讲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je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