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之“食”,恰与“恶衣恶食”相反,应指锦衣玉食,指代荣华富贵。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是荣华富贵。
孔子并不排斥富贵。《论语》中记载,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大白菜就米饭,喝点凉开水,把手臂当作枕头,却自得其乐。孔子接着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非不欲富贵,而是认为取之要有正当的途径。
孔子还说:“使吾富且贵,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执鞭之士是管理市场的小官,是低级的吏,如果做吏能够富贵,孔子也愿意做。但如果依正道不能获得,那就算了吧,不如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还是谋求富贵要取之有道的意思。
孔子既然不排斥富贵,认为依正道进取是对的,他应该努力去找合适的方法求富求贵呀,又为什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呢?
我们看看“耕也,馁在其中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释:种田种地,也难免有挨饿的时候。字面上看没问题,但深入思考,孔子说的是这个意思吗?如果种田种地也不能保证有饱饭吃,就可以不种田种地了吗?就应该去谋求道吗?难道谋道就有饱饭吃吗?显然不能这么理解。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种田种地也可能挨饿?因为有水旱灾害。现代社会遇到大的自然灾害,都不能保证正常的粮食生产,何况古代?所以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这是一个事实呈述。
但我们要反问,因为可能有水旱灾害,会使农作物没有收成。一旦没有收成,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所以,就不应种田种地了吗?不是的,还得种的,水旱灾害又不是年年有,一年风调雨顺,就能保证两三年的口粮。
接下来看,“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在谈道,现在为什么忽然谈“学”了?学和道有什么关系?孔子的弟子子夏有一句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我们常说学以致道,源头在这里。道是可学的,学是获得道的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学?因为道从学而得。孔子这里谈“学”,实际上在说,应该坚持学习,以获得道。
为什么说“禄在其中矣”?我们今天谈儒家,可能把儒家看成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孔子自己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在孔子门下学习三年,不求出仕做官,这样的人才太难得了。可见来向孔子学习的人,大部分不是来学什么道,而是想学得一些行政技术,好做官谋前程。
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你的弟子中哪一个好学呀?孔子回答,只有一个弟子好学,他就是颜回。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只有一个颜回好学。说明什么?除了颜回是真正的想求道,其余的可能想学的是术。
孔子面对这样一群弟子,怎么办呢?孔子不愧是大教育家,他循循善诱。孔子说,努力学道,会有好前途的。农夫种田种地,免不了受到水旱灾害,从而影响收成,但还得种啊!种的话可能没有收获,但不种绝对没有收获。学道虽然清贫,但说不定哪天就来机会了,不能因为学道暂时没有收获,就不学!同学们,君子求道,就如农夫种田,先不要问有不有收获,得学起来再说。君子应该担心学道功夫够不够,就像农夫应该担心种田有没有尽力。功夫够了,不一定有收获,就像农夫尽力种田了,不一定有收成。但你不能放弃努力,因为一切自有天意。
“君子忧道不忧贫”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