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能否成为中国信仰?

作者: 元学_陈一元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05:31 被阅读35次

侄儿问:有人说“中国问题在于没有一个主流的宗教信仰”,也有人说“中国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什么都信,最信的就是钱”,还有人说“现在是科技大发展时代,谁还相信上帝,去搞迷信活动”……针对当前种种“迷途”,伯父,您说“致良知”能成为中国信仰吗?

荷花

伯父答:要回答“致良知能否成为中国信仰”,需要先说说信仰的几个常识问题。

“信仰什么不重要,有无信仰很重要。”这句话是梁启超说的,意指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增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仰问题。

人需要信仰的依据何在?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和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有限的人,自然会感到有“无限者”的存在,从而产生对“无限者”的渴望,亦即产生对上帝或神的爱。

人的这种渴望“无限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宗教情怀,是产生宗教的根据。对于宗教,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宗教将长期存在,宗教自身也会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宗教是文化,不是迷信。马克思说:“宗教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易中天说:“哲学、宗教、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宗教意识不发达?原因在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即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社会以家庭为基本细胞,以孝为国本,国是家的放大。与西方文化,崇尚个人本位正好相反。中国文化,重集体、轻个体,人生宗旨的倾向是个体向集体负责。在西方,个人有独立意识,有了独立意识便有孤独感,需要从上帝那里寻找精神安慰。而在中国,则不需要。因为在家有父母兄弟姐妹,在社会有同事朋友,个人在集体中能得到温暖,所以他依赖集体,没有孤独感,因此没有参加宗教的需要。但是作为人,同外国人一样,中国人也有宗教情怀,面对人生困境,如亲友帮不上忙时,也会自找心理寄托。

中国式宗教是什么态度呢?道家的办法是退出社会,返回自然,在山林中过自由生活;佛家的办法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或放下、不执著,便可离苦得乐;而儒家的办法是学做圣贤、君子,克己复礼,苦就是乐。除儒释道和其她宗教以外的各种人群,有的将自己命运交给算命先生;有的到寺庙烧香拜佛、许愿还愿;有的把菩萨请进家里天天烧香;有的见菩萨就拜,无论观音还是济公等等,他们的信仰层次较低,普遍带有较多的功利,甚至迷信色彩。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看得很透,他认为中国的问题“首在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我们知道,鲁迅有独立人格,其没有参加宗教活动。这说明,宗教以个体独立人格为基础;但个体具有独立人格,并不一定要信宗教。

信仰是个人私事,不能与国家意识形态相混淆。国家号召振兴中华、爱国主义、规定奋斗方向和目标,能够凝聚人心,十分必要,这些东西都是精神物质相统一,没有超越性,并非信仰,而只能是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世俗的纯精神的东西,且属私人领域。信不信教,或信什么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会依法保障。宗教信仰是个人私事,国家或集体的理想信念,则是人人有份的公事,两者并不矛盾,如处理得当,宗教也会有利于国家和集体。当然,任何宗教组织及其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任何教派均无法外之地,对宗教极端势力,依法予以打击和取缔,这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恺然:有宗教信仰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本文标题:“致良知”能否成为中国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sk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