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题,不成长——授课后记(三)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15:45 被阅读0次

    问题六:新手获得的知识为什么是孤立的事实或命题,专家为什么能在情境中激活应用?

    【我的思考】新手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零散的,不会在一个系统里建构。专家头脑中有很多有意义的模块,加之专家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所以能激活应用。

    【专家的思考】知识的提取与知识的获得方式有关。如果知识是机械死记硬背吸收的,就容易成为储存在大脑中的惰性知识、呆滞的知识。如果知识是在情境中运用而得到的,就能够在迁移到相似的情境中。如果是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也就能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想想游泳、开车是如何学会的。

    【对比】我的思考,和前面的第一问、第三问、第四问的答案是非常接近的。也就是说,其实我对于专家和新手的差异理解得还不够。用同一个答案去应付天下所有问题,这样怎么能解决问题呢?现在,再去将专家的思考阅读一遍,在理解中记忆。

    问题七:为什么大多数老师喜欢灌输式、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我的思考】第一,很多老师的知识也是靠灌输式讲授式来的。第二,自己成为老师后,觉得讲授式最轻松,亲力亲为后自己觉得放心一些。

    【专家的思考】除了省事,因为大多数老师的知识就是被灌输,通过讲授得来的。与大脑中的表征方式有关,如果知识在大脑中是孤立、碎片、肤浅的,就很难运用于情景之中。如果知识是彼此联系,系统化切深刻的,就容易运用到具体任务中。

    【对比】这次的答案比较接近,那是由于受上一题的启发,属于迁移学习。表扬一下自己。

    问题八:这对课程设计有什么启发?

    【我的思考】课程应该增强启发性、互动性、探究性,减少机械的模仿和记忆。

    【专家的思考】课程和教学设计要有助于让知识条件化,即能够被提取;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记忆。

    【对比】我的思考是在课程设计的方向性上思考,没有考虑到“知识条件化”,让学生能够被提取。还可以加一个:条件性和情境性。

    问题九:但要注意一点“有时学生可以解决一大堆习题,但却不能把知识条件化,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出自何章,故能自动应用这些信息去取舍相关概念和规则”。如何理解这句话?问题出在哪儿?

    【我的思考】学生理解的都是机械的,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学生学到的是有情境性的,受情境制约。

    【专家的思考】就如,要到山上打兔子,课堂上学习了一条山路,然后老师把兔子栓在山路上,学生自动按照山路把兔子打到。这虽然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但情境是被老师过滤过的。另一种方法,课堂上学习了登山的方法,然后把兔子放到山上奔跑,让你自己找路去打兔子,这样,知识才是条件性提取的。(此处省略800字)

    【对比】专家的思考中,提到的“阶梯型课程”和“登山型课程”的不同,于我而言,是新知的新知。对照自己的教学,哪种课程多一些呢?可能还是“阶梯型”课程偏多一些。总是想给学生更多的“照顾”,只管照搬运用,无法自己去建构。比如学习分数乘法时,差一点的学生就会通篇都用乘法来做,学习除法时,通篇都用除法来做,那是因为他知道我们现在学的是这个。但一旦混入另外的类型,他必定会犯错,说明他没有将知识条件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问题,不成长——授课后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xh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