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三角恋情、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的无脑剧情、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奋斗激情,这些时而励志时而狗血的电视剧,却都不约而同的传播着这样的一个价值观,这些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都是发生在精英人群里的传说。而那些农村体裁的电视剧,则非常接地气、又带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魔性却带有喜感的土方言。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所产生的,基于城乡二元对立壁垒下的时代产物。
精英主义的代表便是办公室里面的白领,她们有着极高的颜值,有着专业性极强的能力,也有着独当一面的底气。她们空闲时间总是优雅的坐在咖啡厅的某个角落,双膝微曲,侧目而视,手心捧着一杯醇香厚重的卡布奇诺。当干起活来,便是像风一样的速度,干练清爽的马尾摇来摇去,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显得格外清脆有力。她们有着极为精明的头脑,投资理财不在话下。她们有着很多的财富,最终理想是实现财务自由,去追求自己想完成的梦想。
俚俗文化的代表则是如乡村爱情里的刘能、谢广坤这样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辛勤劳动,虽然累些,他们却乐乐呵呵,共同谱写了一曲乡间的朴素之歌。他们也有着一些烦恼,孩子的调皮贪玩,婆媳关系的难以调和,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这些都是真实的发生在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
而有着一群青年人,他们出身于贫寒的乡村,是勤劳的父母用汗水供养起来的。接受了完整且良好的教育,能够得以走出大山,来到外面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他们接受着各种新奇的事物,享受着时代带来的便利,占有着多种多样的城市资源。那时的他们,当习惯了这一切之后,谁又愿意甘心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公众号上不断在推送那些卖弄情怀的网络热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现象的进退两难之境。故乡难以安放肉身,远方难以安放灵魂。
我要给自己再勉励一句看似很极端的话来给自己打气:如果不能荣归故里,我就选择客死他乡。
路遥的《人生》大概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处在城乡巨大差距之间的知识分子的故事:
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很幸运的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他可以一边教书,一边继续阅读增长自己的知识。但是一场暗箱操作,让他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他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都在劳动中麻痹自己早已坏死的神经。他甚至在县城的厕所里为政府大院掏粪,而像一个贼一样躲避曾经一起读书朝夕相处的高中同学。只有善解人意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不断的给他鼓励,并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他支持,也大胆的表现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但是,一切都从他的叔叔调回故乡工作后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高加林的叔叔是军队上的一个高级军官,于是就有人为了迎合新的领导,又是一场暗箱操作,高加林成为了人人艳羡的县报社记者。他碰到了城市姑娘黄亚萍,两个人相同的志趣和爱好,让他们无话不说,并最终也成为了灵魂相交的朋友。但是,他和巧珍之间的话语却越来越少,最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巧珍心灰意冷的嫁给了别人,加林又被人举报,丢掉了县城里的工作。黄亚萍也离开了他。最后,加林回到了农村,捧起了生他养他的一抔黄土,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城市和乡村何时才能不会有着这么大的差距,来去使无数的骨肉分离,异乡人的无尽乡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