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6abfcbec9b3a65b0.jpg)
在老家(山西)新绛一带,“母夜叉”是先前方言和老辈人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反面形象或词语。
如果一个小女孩早晨起来未洗脸梳头就踅往院门外玩,奶奶或母亲就会制止并训导:“瞧你母夜叉似的,人家见了不笑话死才怪呢,长大了谁敢要(娶)你?”
劳动生产过程中,某女子呈现出些莽汉子性格来,粗口大声,彪悍异常,甚至与男人对开玩笑,或对骂对打,那就更是“母夜叉”了。当然,如此这般者,一般业已嫁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嘛。倘然尚未出阁,待字闺中,那未免有点不妙,即便有媒人旁敲侧击找到男方家中,家中掌柜的便会忙不迭摆手:“不行不行,咱蓬门柴户,娶这么个母夜叉,咱又不是东海龙王,哪降服得了?”
幼时读书,一女同学被取了个“母夜叉”的绰号,结果被惹毛了,与取绰号的男生打了起来。不料打过此架,更加强化了“母夜叉”的知名度。不久,女孩干脆不念了,辍学了。那时辍学——尤其女孩——多得是,也谈不上对前程的影响。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已是大妈的当事女仍旧对此绰号耿耿于怀。
在大人讲给小孩子的鬼故事里,“母夜叉”更是屡屡出现在深更半夜,披头散发,巨口獠牙,兵器是一把叉子,像黑白无常一样能够随意拿人性命。
那“母夜叉”到底何方妖怪?谁也说不清,但就那么一直说了下来。在方言里,“夜”与“野”发音差不多,于是“母夜叉”便兼有了此二特征。这么说吧,如果“母老虎”只是一个害兽的话,那“母夜叉”就是一只长有翅膀,执握兵器,还具有种种邪恶心思的母老虎。
夜叉,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本是印度那边的一种恶鬼,后被佛教感化吸收成一个护法神,佛教进入中国后,夜叉的形象和传说也在民间兴起,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很独特的经典中国怪物。 在大家熟知的哪吒闹海的故事中,就有巡海夜叉这个角色,上司就是东海龙王。
明代陆人龙《型世言》第九回还对“夜叉”的形象作了这样的描绘:“只听得林子背后,风起,跳出一个夜叉来,但见:两角孤峰独耸,双睛明镜高悬。朱砂鬓发火光般。四体犹如蓝靛。臂比刚钩更利,牙如快刀犹。吼声雷动小春天。行动一如飞电。”
众所周知,《水浒传》中的孙二娘的浑名就被称作母夜叉。书中对其描述:“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 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 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 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 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 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天,文人笔下的这货与敝家乡草民心目中的“母夜叉”形象居然如此吻合。
有一种说法,籍贯山西太原的罗贯中与施耐庵是师生关系,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弟子,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时候,“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明朝嘉靖年间出版的《水浒传》明确标注着“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简单点说,就是老师打草稿,学生编辑整理,罗贯中在施耐庵原创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
这就对了,可见敝乡的“母夜叉”并非杜撰和凭空想象而来。或者说,《水浒传》的作者之一罗贯中说不定到过晋南的,毕竟同在山西,晋中晋南,沿汾河顺流而下,两三个时辰便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