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书馆沉思的鱼海狮子读书会
《罗生门》| 日本短篇“鬼才”眼中的浮世

《罗生门》| 日本短篇“鬼才”眼中的浮世

作者: 大翎爱写字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7:19 被阅读1次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短篇小说“鬼才”,自幼才华横溢,天赋异禀,一生创作短篇小说148篇,独步日本文坛。

剖析人性,是芥川创作的基本主题。篇幅虽小,所喻甚大。

在他敏感、阴郁、消沉的一生中,唯一憧憬的是写作,唯独向往的是对艺术极致的追求。作品历经90余载,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仍释放独到的艺术美。

“我并不指望,百年之后仍有知音。”寂寞、悲观、厌世的情绪一直根植于芥川的内心,在大有作为的年纪,他怀着对未来的恍惚不安,选择了结此生,享年35岁。

然而,那个让他深感绝望的浮世,却被刻印在一篇篇精致、犀利、深刻的作品中,长存于世。

01#

芥川创作伊始,正值大正初期(1912—1918),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罗生门》正是映照当时世道之残酷,人性之荒凉的短篇佳作。

罗生门下,蜷缩着被辞退的家丁,他浑身湿透,走投无路,“是当强盗,还是饿死?”内心尚存的一丝善良让他在生存和道德之间犹疑不决。

当他爬上布满死尸的门楼,看到一个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时,内心的正义感油然而生,他立马拔刀相向,叱喝老太婆的卑劣行径。

“拔死人头发也许不对,可这些死人,在世的时候也没少干这档事,我不这么干,就得饿死。”老太婆结结巴巴地解释着。

一瞬间,家丁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算什么?人性算什么?比得上饿死么?他麻利地扒下老太婆的衣服,一脚把她踹倒在地,三步并两步,消失在夜色里。

面临生死的危急关头,为了一己之苟存,不顾他人之死活。在那个灾祸连绵的年代,乌鸦吃死人,生人吃死人,生人吃生人。人性被现实蚕食,只剩“恶”的一面。

短短三四千字的篇幅,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

无论是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还是抢老太婆衣服的家丁,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利己者都习惯推卸过错:“这死人罪有应得”,“不干就得饿死”,“我是逼不得已”。

善与恶,生与死,都在一线之差。罗生门就像一条道德的分界线,一旦越界,便会屈服于人性的残忍和冷酷,沉沦于无边的阴森和黑暗。

芥川借此强烈控诉当时社会之丑恶,人性之扭曲,同时也迫切地想要呼唤那点残存的人性之“善”。


02#

如果说《罗生门》刻画的是个人之利己,那么《鼻子》则挖掘了旁观者的利己之心。

禅智内供一直为自己的“长鼻子”而苦恼:鼻子生来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不仅难看,吃饭麻烦,自尊心更是备受折磨。

为了使鼻子变短,内供尝尽一切办法,最终从一位医生那儿得到一个秘方:通过热水烫,脚底踩来缩短鼻子。

果真,内供的鼻子终于变得和别人一样短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再嘲笑自己了!”内供心情舒畅地嘀咕着。

然而,事实并非所愿,旁人的嘲笑反而变本加厉,内供的鼻子无论长短,他始终是别人取乐的对象。

人们常有一种对摆脱不幸之人的莫名敌意,旁观者从同情到嘲笑,再到奚落,都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为了让在俗世中受苦受累的心情得到满足。

《罗生门》和《鼻子》作于1915-1916年,年仅23岁的芥川,已看透冰冷自私的人性。

03#

芥川自称“一向是个怀疑派”。悬疑主题的《竹林中》,完美别致地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怀疑。

竹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一个年轻武士被杀,其美貌妻子遭大盗凌辱。然而,大盗、妻子、死者亡灵各执一词,都自供是凶手。那么究竟谁是凶手?

小说由七人口供组成,从各自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说法。显然,有人在隐瞒实情。这些人心底里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让真相在迷雾中无法辨识。

故事结尾留下一片空白,只有重重悬念,没有任何结论,让读者自行探讨。这种难以捉摸的微妙感,正是芥川想要表达的怀疑情绪。

人们总是用谎言来文过饰非,真相被包裹在层层虚假中,消失隐没,不见天日。


04#

“周围尽是丑恶。自己也丑恶……面对周围的丑恶,活着就是痛苦的事。”芥川在看透人性之恶后所感到的绝望,已浸透他的胸膛,淹没了理想,湮灭了憧憬。

《山药粥》中,一个处处受人嘲弄的下级武士,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要痛喝一顿山药粥。可是当武士有机会实现愿望时,竟倒了胃口。理想一旦被实现,随即幻灭。

《秋山图》中,众人听闻大画家黄大痴的“秋山图”被封为画中神品。然而,等见到实物时,“秋山图”在众人眼里却成了下品。理想,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竹林中》和《秋山图》作于1921-1922年,即将而立之年的芥川,已对社会现实心生绝望,已对人生心如死灰。美好和理想,已不存于现世了。

弃世前,芥川心力交瘁,却不废创作。在《一个傻子的一生中》,他似乎在对自己暗示:“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发疯或自杀。”一方面害怕继承母亲的疯病,一方面备受现实的折磨,芥川脆弱敏感的神经崩断了。

“可是,我依然想要。寂寞百年身,哪怕只有一位读者能手捧我的书,在他的心扉前,尽管依稀微茫,呈现出一片海市蜃楼……”

虽然在眼前这个无情的浮世中找不到任何“生”的希望,但也想为后世留下那么一点“曙光”。

也许,对芥川来说,算是另一种“重生”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素心suxin:他的小说令人震撼,凸显人性恶,其实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友友的文字,很有诱惑力的,有空去读读。🙂

本文标题:《罗生门》| 日本短篇“鬼才”眼中的浮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jl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