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专题征文国学与传统文化文学
【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作者: 田边插柳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1:01 被阅读29次
【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作于1939年的一本好书。

        故事围绕姚曾牛,一商一官一投机,三家在清末民国年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到民国二十七年)社会动荡变革的大形势下,种种人物的悲喜人生。

        《京华烟云》的语言普不像现代的一些作品华丽空洞,无病呻呤。如同一位老者聊天,过往种种叙叙道出,自然新奇不做作。即使对国家重大的事件及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没有太多刺激性的字眼,用最现实的白话涓涓流出,越发突现了主角人物面对残暴动荡下情人的生死离别而悲痛忍受。面对现在的电视剧和一些年轻作品的夸张做作的“浩瀚”情节,我们都应该反思,此背后隐藏的浅薄的文学基底和浮夸的人生感悟。

      上卷:道家女儿。在义和团暴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下,富商姚家和官宦曾家几乎没受什么影响,姚家避难过程中,木兰不慎丢失,被曾家找到,由此连接了姚曾两家。

    虽然《京华烟云》在某些情节有点模仿《红楼梦》,但她所宣扬的精神和红楼梦完全不一样。她对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没有过多的宣传,贯穿整本书的是道家的“自在无为”,尤其庄子。其实整本书中,真正的庄家只有一个“姚思安”。我们比较熟悉的道家如庄周,老子,陶渊明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甘愿在贫穷中度日修炼,拒绝官宦世俗,即使偶尔“误入歧途”也很快迷途知返。        姚大爷和书中的多数人物一样出身富门,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有高级嗜好(收集古董)。相对于那些衣食无忧而胡作非为的富人,他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年小时胡作非为;第二中年本分持家,恪守老庄第三老来放下一切,皈依道家。在他的老伴离世,最小的女儿嫁人后,再无牵挂,分文不带,离家远游,最终落叶归根,善终辞世。从第一部分,他对家中事务的处理方式的无为,我们就猜到“一个道人的恬静始终”。

        曾家大公子平亚第11回就去世了,平亚的戏份完全为了衬托曼娘的伟大,一个最典型的中国古典姑娘,知道未婚夫将不久人世,依然为“冲喜”而嫁进曾家,没有任何思考的说出“活着,我是曾家的人;死了,我是曾家的鬼。”优雅,善良,服从,忠诚,坚强的她在平亚死后,开始吃长斋,绣佛像。她虽然住在富贵人家的宅第之中,仿佛她已经立誓做尼姑。

        算来,书中的几个主任翁,都十来岁,而林语堂没有把他们当做孩子来写,几个孩子嫣然如大人一般,懂事可爱。

        中卷:庭园悲剧。红玉咳血自尽,阿非撒泪送别,多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读来似曾相识,却不显的强强附会,反而得体自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看一本纯粹模仿的书,除非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主见,模仿的人。《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更接近于现代,并赶上“倡导白话”,所以其作品中没有太多俚语生僻文言。这虽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学经典标准,但其弘扬国家精髓,批判迂腐传统的本质亦瑕不掩瑜。

    在这之前我读了莫言的《丰乳肥臀》,两本书迥然不同。莫言的书绝大多数反映的是劳苦大众,将生活中的亿万农村小人物的困苦夸张提炼升华,魔幻紧凑,准确厚道,读来总来一种残忍可怜反思的感觉。而《京华烟云》极少涉及劳苦大众,独具匠心的亭台楼阁,精巧美妙的生活玩意,从不将就的生活方式,挥金如土的高雅享受……在书中比比皆是,且被作者描写的精准而“理所应当”。

【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富商高官家庭虽然衣食无忧,却矛盾重重。姚家大公子体仁,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他可能是姚家最大也是唯一的败笔。体仁看上了伺候自己的丫头银屏,银屏是真心对少爷,但封建体系下的姚太太骂银屏“狐狸精”,明明是自己的儿子纨绔,却骂丫头贱种。反抗的银屏,离家出走,最后即使生下姚家的孩子,也被姚太太夺走,银屏含恨上吊自尽。

        我看素云,倒不像礼教社会的产物,而是被爸妈宠坏了的娇小姐,自私自立。自从嫁进曾家,没一天消停,最后,受不了“家长制”的束缚,逃到天津。

      作为一个小资人物,我有点看不上这种生活。《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太平盛世,而林语堂的写作背景是军阀割据,劳苦大众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下,富人还围绕七情六欲勾心斗角,使人痛心。但,看到第三部的离散,我似乎体会了林语堂的用心:没有长时间的舒适安定,生死离别哪会如此心痛?

        乱世中的一份恬静,平常家庭是担不起的。大家庭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生死离别,学生运动中,木兰的大女儿,阿满死了,这让木兰坚定了回南的决定。

        书中说: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下卷:秋季歌声。立夫因几片反动文章,遭捕;木兰再也抑制不住对他的感情,只身探监,随后,竟冒着被侮辱的危险,独见高管救立夫,勇敢机智。后来木兰处理荪亚的婚外情,与日本人接触,都妥帖有当。似乎林语堂独爱木兰,一些现实中不可能的“奇迹”都发生在她身上,以此展现新时代女性的魄力。

        姚太爷去世前,几乎没有遗言,反而见了两家都看不起的素云,好言规劝。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经历了种种世俗事故的修炼,完成了世俗的任务后而修行成仙的典例,而非遥不可及的从来就有的“圣人”。

        在要经受日本人糟蹋的前一刻,曼娘上吊自尽,阿非的妻子和孩子也被杀戮,弃暗投明的素云造枪毙,国璋也死了……国在家在,国亡家亡。

      书的最后5%,最感人最精彩。木兰一帮随灾民无数迁移入南,军人几波浩气入北,重复呼喊“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眼睛湿润了。正如文中所阐述:中国人的顽强英勇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兽性,诡计,贪婪所不能战胜的,应了《红楼梦》中那句“机关算尽终成空”。

      我想起了在不久以前和几个中学生聊天,他们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看不懂。”“为什么?”“这些文言文谁能看懂?”我愕然“那些不是文言文,是白话文啊!”

      《京华烟云》是本现代小说,只要你愿意看,一定能看懂,并且受益。

【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

相关文章

  • 【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作于1939年的一本好书。 故事围绕姚曾牛,一商一官一投机,三家在清末民国年间...

  • 青春已逝,暗香犹存

    温习曾经的文字,似乎就是在召唤淡化了的悲伤,反衬现时的萧瑟。不怕寂寞,却在不知不觉将寂寞无限量的放大,渐渐再次触然...

  • 假期已逝,韵味犹存……

    五一出游,我是拒绝的,是不喜欢的。但是好好一个假期闷在家里我是反对的,不赞成的。于是就喜欢游离在边界,喜欢人不多,...

  • 樱花已逝,犹存芬芳

    只要让我可以喊你名字就好了,在你听不见的时候,仿佛拥有着一股力量,促使我向快乐跑去。其实我心不在江湖,只是向往自由...

  • 观杨绛文感之随笔

    斯人已逝,其志犹存。 观物揣意,洞察世情。

  • 斯人已逝,妙音犹存

    一一忆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我这个人平常不太...

  • 妃竹犹存黛已逝

    初读红楼时,对于黛玉的尖酸刻薄甚为吃惊,但俞读几遍之后变深深为其真性情所吸引。宝黛二人是交心知己,无奈权势不...

  • 林清玄:斯人已逝,书香犹存!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打开手机,都要读上一阵林清玄的《清玄说:换个角度看生活》。因为不想浮光掠影地读完,所以每天不读太...

  • 备注

    王友余 莫斯利安,王友余 门前犹存训孙棍,堂前再无唤孙声。 门前犹存搖孙椅,堂前再无唤孙声。

  • —— 老家

    门后犹存训子棍,堂前再无唤子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经典| 语堂已逝,京华犹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xs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