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往事》

作者: 四哥说事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9:32 被阅读324次

    12月26日,毛主席诞生的日子。作为"毛粉",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日子里,我会更加怀念毛主席。

    《遵义往事》

    今年九月,我随天马建设集团红色之旅去了遵义,去揭拜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对遵义会议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

    遵义会议是与毛泽东紧紧相连的。

    遵义会议前,王明指派在苏联接下友谊的博古(接替去苏联的王明总书记职务)来到中央苏区。开始了来苏区的第一把火__批"罗明路线",再就是批"邓,毛,谢,古,紧接着下了第三步棋___架空毛泽东。

    毛泽东原本是中央苏区的最高首长,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党,中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政,中央政府主席兼"总理",军,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在开"二苏全会"时,尽管毛泽东被靠边站了,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毛泽东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这时,实际中央的权力集中在"三人团",即李德,他是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负责军事。博古,周恩来。

    第五次"围剿",将介石坐镇庐山。

    将介石跟毛泽东交过多次手,对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心知肚明,根据毛泽东的隘路战,山地战,游击战,伏击战等擅长的特点。亲自制定《剿匪手本》,进行每半个月为一期军官训练团。将介石也深知毛的政治攻势,也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方针,实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总体战"。三期轮轮训近万人,成了第五次"围剿"的骨干。

    将介石在庐山摩拳擦掌,大声疾呼:"如吾当上下果能以诚信相孚,以礼义相尚,而以廉耻相勉,专心致志,实行主义,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患匪寇不灭哉?诸将士其将以吾言为剿匪操胜之左券乎?"

    将介石也制定了五次围剿新策略:战术上要取守势即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即以攻为守。"进得一步,即守一步。逐渐推进,干塘捉鱼,缩小匪区。"

    第五次"围剿"的第一战,广昌之战。广昌是中央苏区北部的大门,按毛泽东以往的打法,会放弃广昌,甚至会放弃瑞金,诱敌深入,集中兵力而歼之。李德打的是阵地战,严阵以待,一个非夺广昌不可,李德非守广昌不可。

    广昌城里刷着大标语"为保卫赤色广昌而战,为保卫中国革命而战,决不放弃苏区寸土!"

    可想李德的保垒对保垒战,是鸡蛋碰石头,广昌失守,瑞金失守。红军伤亡残重,不得已,开始大逃跑,大搬家。

    《遵义往事》

    将介石从"围剿"开始变成"追堵"。

    主力红军过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3700人;

    过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9700余人;

    过第三道封锁线时损失8600余人;

    过第四道封锁线时损失3.05万余人。

    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危在旦夕!

    军中对李德,博古的不满从战士到中央主要领导。从广昌失败引起的怒火,湘江残败,一江鲜血,使博古,李德在红军中的根基完全动摇。

    湘江大败之后,毛泽东再也不能容忍李德的瞎指挥,再也无法容忍他"崽卖爷田"了!毛泽东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其实,军中之事,仍由"三人团"主宰着,容不得你毛泽东过问。尽管博古良心受到震撼,痛心疾首,但李德还是十分恼怒毛泽东"不守行军纪律",一会儿待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待在那个军团,目的是说服军团和政委,接受他的思想,批评削弱博古和李德的领导。

    毛泽东首先和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以及在同一队伍中的张闻天交换意见。

    而后周恩来也赞同毛的意见,只是将介石军队尾追甚急,无暇顾得上开会。

    毛泽东在红军生死关头,打破沉默,在长征途中的"飞行会议"上,坚决反对李德的行军计划和作战方案,这也是毛泽东被架空二年多后,第一次参加军事会议。按李德的意见,向南行,即依靠"二军团根据地(贺龙,萧劲光)新创湘黔川苏区。

    李德的意图早被将介石识破,如果按李德的意见去办,早钻进将介石布好的"口袋",等待红军的将是全军覆灭的命运。

    毛泽东还是用他的"择弱军打"的战略,扭转红军前进的路线,改为进军贵州。

    因为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号称"双枪兵",另一枪是烟枪,即鸦片枪,是不经打的豆腐兵。

    这样才有进军遵义的历史。

    《遵义往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往事如烟。

    遵义会议留下的原始史料并不多,会议的时间,参加人数,因为红军大退却,油印机,电报等都被弃湘江,路洼。所以原始记录都是靠后来,陈云,杨尚昆,邓小平等回忆才逐步完整。

    召开遵义会议的动机是毛泽东。主题是"讨论失败问题",其实毛泽东没说得更明白,就是要追"三人团"的责。要声讨博古和李德。

    攻克遵义后,促成会议的召开,起笫一位作用的是王稼祥,其次是张闻天。

    会议召开的时间,一只都有争论,据历史学家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一份署名"恩来"的电报手稿,解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卓然、少奇:

    15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14日来遵义城。

                      恩来24时

    可见遵义会议召开是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参会到底是16人?17人?

    邓小平当时是秘书长,在作记录。

    伍修权是李德的翻译也在会上,也有人说是20人。

    可惜,战火纷飞的年代,遵义会议的记录,迄今为止未曾见到。

    我参观遵义会址前,百度了遵义会议,深入了解了这段历史。

    遵义会议,分三个步骤,博古作正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然后开展大讨论,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反报告。

    博古主持会议,在总结上并没有承认路线上的错误,把失败归究于将介石部队之多,装备太强,敌我悬殊太大。

    周恩来检查了"三人团"指挥上的重大失误,并主动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博古仍在按他事先预想的会议程序进行着,希望与会者对正、副报告加以讨论。

    博古说音刚落,张闻天开始发言。他掏出事先和毛泽东,王稼祥行军途中早准备好的发言稿。

    张闻天开场就震动了会场,让博古和李德吃惊不小。他说:

    刚才听了正报告和副报告,我们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彻头彻尾是不正确的,是完全错误的!

    张闻天明显加重了语气,格外激奋:

    博古同志,特别是李德同志领导方式极端恶劣,包办军委的一切工作,把集体领导完全取消,对军事上的不同意见不但完全忽视,而且采取各种压制的方法...…

    毛泽东大口大口抽烟,等不到张闻天结束发言,他开腔了:

    "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

    ..…现在红军正规化了,历史不应重复"游击主义",环境顺利时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狂热和革命急性病表现出来了;环境困难时,则依照情况的变化依次变为拼命主义,保守主义和逃跑义,这是鲁莽家和门外汉的理论和实际....

    毛泽东层层剖析,幽默辛辣,不时出现热烈的掌声,揶揄的笑声,博古和李德脸红一阵白一阵,如座针毯。

    毛泽东最后说:

    这次要着重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其他问题暂时不争论。

    遵义会议是王稼祥提议召开的。他是坐担架来的,是不是按照计划毛,张、王事先商量好了的,历史再无可考证。

    王稼祥发言很干脆,直截了当讲了观点。

    第一,完全赞同张闻天、毛泽东的发言。

    第二,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挥。

    笫三,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

    一向德高望重,稳健的朱德也愤怒当面谴责了李德:

    "弄得丢了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如果继续这样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

    其实,周恩来的支持,才是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遵义会议的意义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后(1935年),到毛泽东逝世(1976年),我们普遍认为:毛泽东领袖位置一共是41年。

    我认为并不确切。

    遵义会议后,新的"三人团"成立。即: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毛泽东成为红军的最高首长。

    被抬上中共负总责的是张闻天。这个原因我查了史料,是因为毛泽东考虑到共产国际的认同和支持,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没有任何接触。

    遵义会议后,中共也面临着分裂危机,张国焘向毛泽东发起了挑战。

    张国焘是中共"一大"的组织主任,是中共最早的三位领袖人物中的一个。

    他在北大读书时就是陈独秀,李大钊的爱徒,口才好,组织能力强。

    张国焘是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红一方面军在湘江之后损失过半,兵力只有3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因在川陕根据地未动,却拥有五个军,8万多人,超过红一方面军的一倍多!

    张国焘自恃兵多将强,与毛泽东相对抗。

    毛泽东主张"北上抗日",张国焘坚持"向南攻打成都"。

    矛盾越来越激烈。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率红四方军及原红一方面军的第5军团南下,在四川北部的卓木碉,自行成立"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自封主席。他以自己代表的"中共中央政沿局"的名义,通过决议,宣布撤销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的工作,开除中央军委及党籍。

    历史上出现了二个"中央"。

    恰恰这个时候,林育英作为共产国际的特使回国,他鼎力支持毛泽东,以特使名义做说服工作,避免了大分裂。

    我去林彪老家,看到林育英病故于延安时,毛泽东、朱德亲自为他扶灵送葬,可见其贡献!

    王明回国。

    王明去苏联前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回国后自然以首长自居。其中和毛泽东的较量自不用说,但最终心悦诚服地:要如北辰而众星拱之那样"统一团结在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周围"!这般话,从政治对手,从王明嘴里讲出来,何等的不容易!

    在战胜了张国焘和王明两次严重挑战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才四平八稳。

    新加坡前总理这样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最了不起的成功就是敢于同强大的敌人做斗争,让中国人真正扬眉吐气。他的毅力,他远见卓识的战略论述令人鼓舞。他切切实实为中国人着想,解放了劳苦大众。

    作此文,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

    《遵义往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遵义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id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