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歌h
上世纪60年代初,东北一座山城的中师校园,两个女学生同时喜欢上班里一名男同学。毕业没几年,那男同学成了我爸,那辫子长、个子高的女学生成了我妈,辫子短、个子矮的成了我“姑妈”。
为啥变成“姑妈”?因为她感恩于我奶奶对她生病时的照料,认了干妈。这样,我爸妈也就成了她的哥嫂。50多年来两家人走动频繁,不是亲戚胜似亲戚。能把一段同学情谊演绎成一世亲情,不禁令人感慨:缘由天定、份在人为啊!
今天开始,分三期,和你说说我这位极品姑妈的故事。
如果推选全国“十大节俭标兵”,我定会力荐姑妈。节俭的人在生活中不少见,可像我姑妈这样节俭的,你未必见过。随便都能列举出一堆“省”的“事迹”:
买菜,从不买台上的,只捡地上论堆儿卖的,省钱啊。家里除了来客,一般不炒菜,炖一锅菜至少吃上两三天,省油啊。菜可以凉吃就不热,必须热时也是加温一会儿就关火,省燃气啊。煮饺子的水用来下面条或熬粥,省水啊。窗外有路灯,天不黑透不开灯,能不开就不开,灯泡只用瓦数最低的,省电啊。马桶抽水功能几乎不用,只用洗菜拖地后的水冲,省水啊。洗衣服从不肯用洗衣机,都用手搓,省水、省电啊……生活中各种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省”,她都能“省”得出来。对自己更是能省的都省了,不买新衣服,捡人家穿过的。不买护肤品,最多用点雪花膏。
毕竟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况他们这代人生于兵荒马乱,又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这些“省”可能在我们各家的老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倒也不算什么。但象我姑妈这样“省”到极致,便是奇葩。
1.炒完菜不刷锅,第二道、第三道接着炒。最后一道菜盛出一盘,剩下的仍放锅里,下顿直接热,锅就不用刷了。这都不是因为懒,怕费油、费水。
2.油烟机安装好就用塑料布包上,怕费电不舍得用。灶台、墙面也用废弃的纸壳、塑料布贴上,脏了再换,省得擦洗费水、费洗洁精。
3.冰箱用得年头太久,门坏了关不上,姑夫提议好多次换新,姑妈不肯,居然找根麻绳把冰箱门捆上了,取放东西时解开,再捆上。
4.如厕不用卫生纸,用报纸或捡来的宣传纸或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且必有一面是练过大字的。
5.饭菜馊了,舍不得扔,又怕吃坏肚子,先把馊的饭菜吃了,马上再吃两片痢特灵。
6.有病吃药从不按疗程,病稍有好转就停药。待发现有的药过期了,又觉得扔了浪费,吃了总比浪费强,结果身体好好的,因怕浪费吃了大量过期药,导致药物中毒,差点送了命。
…… ……
姑妈的“省”真可谓“省”出了新高度!每次听她津津乐道“省经”,我都瞠目结舌。姑妈的口头禅就是:这得多少钱啊?这多费钱哪!
姑妈如此勤俭节约,你可能会问,她难道是低保户,生活困难?她又如此“无知”,难道中师白读了?
可事实又如何呢?明晚继续讲述。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