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没看过上文的,请先点击上文:《性格孤僻尚有可为,闭门造车绝路一条——评天才少年追梦三十年成为低保户(一)》
三,刘汉清能否成为张益唐?
有人说,如果刘汉清研究出成果呢?那会不会一朝成名天下知!一下从被人轻视成为被人敬仰的人呢?就像张益唐?
(张益唐,华人数学家)还有人说,张益唐如果没有研究出成果,就会和刘汉清一样。
两人的性格和经历太像了,只是结果不同,张益唐在做了三十年隐士后突然有了研究成果,从而有了喜剧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对比一下张益唐和刘汉清的异同。
首先说他们的相似之处:
1,两人都是不合群、不善言辞,也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人。即便后来张益唐获奖后,他受邀请访问IAS六个月,期间,一个成员和他打招呼,他回应后说:“这是十天来,我第一次开口跟别人说话。”
2,他们对其他话题都毫无兴趣,只有在说到数学的时候,会两眼放光。两人都深爱数学,认为数学是最美丽的,值得一生投入。
3,两人都是从1985年开始,离开了校园,两人都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埋头搞数论研究的生活。
4,两人都经历了多年物质匮乏的生活,也都习惯了简朴的生活,都对名利没有兴趣,也都籍籍无名了三十多年,都只是痴迷于数学。
下面再对比下他们的不同点:
1,两人家庭背景不同。
刘汉清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刘汉清上高中前一直和残疾的姥姥一起在山村生活。
张益唐出生在大城市上海,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在机关工作,父亲是电气工程方面的教授。虽然父亲很忙,没时间教他数学,但家里藏书众多,家风熏陶之下,张益唐从小热爱数学,9岁时,得到了一本大学数学教材,从此迷上了数学。
虽然两人后来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但两人的童子功显然是不同的。
2,大学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同
刘汉清虽然1980年考上国家级重点大学,但并非数学专业,而且该校在数学方面,没有很好的老师和相关课程。他研究数论纯粹靠自学,没有能和他一起讨论的师生。
1978年,23岁的张益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77年首届恢复高考,张益唐成绩不理想,复读了一年,恰巧第二年北大数学系刚恢复招生,如果第一年张益唐考得不错,就会与北大数学系失之交臂),1982年本科毕业;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就是后来认为刘汉清的论文没有价值的那位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也就是说,张益唐有天时地利人和。他上的是当时数学方面师资力量最强的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时,跟的是数论方面最权威的名师之一。学习的是国内当时最先进的数论方面的理论。张益唐后来说:跟随潘承彪学习数论的两年尤为重要。
“这为我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做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行。”
相比之下,刘汉清能接触到的资源太贫瘠了。没有机会修炼数学方面的基本功。
如果刘汉清上的是北京大学数学系,命运会大为不同吧?
3,1985年,两人离开大学校园后,去向不同
21岁的刘汉清放弃考试和文凭,回农村老家继续自学。
30岁的张益唐去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虽然跟的导师使他走了弯路,但至少他是呆在了美国。可以更方面地看数论方面的论文和资料。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张益唐赴美读博,的确是走了弯路,浪费了宝贵的青春。
张益唐去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前,在当时系主任丁石孙的建议下,他的研究方向不得不从自己热爱的解析数论转向代数几何。后来被丁推荐给一位华裔导师赴美读博,但这个导师是个不靠谱的导师,由于导师的错误,不仅害他论文没法发表,而且推迟多年,到1992年才取得博士学位(一共花了7年,本来4年足够),而且拒绝给他写求职推荐信。这导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找不到高校的工作,无法继续融入学术圈,最后只好漂泊到美国中部肯塔基州的小城市莱克星顿的朋友的快餐店做会计,还曾做过外卖送货员等(大材小用至此啊!)。
(张益唐生活条件多年很差)4,蛰伏期间,做的事情不同
在农村的刘汉清就是单纯地闭门造车,埋头钻研。工具就是一支笔,一个本子。对国际数学界的动态,几乎一无所知。但他坚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此外,他不向生活做任何妥协,他拒绝做任何工作,虽然有不少朋友推荐他到一些单位上班,但他都拒绝了,认为会耽误自己搞研究。包括自己家里的农活,他也不做,父母埋怨也不做。家务也不做,都是母亲帮忙做。
在美国的张益唐则被迫妥协,为了生活,四处奔跑,做过送货员;后来还他不得不离开大城市,去了小城市的朋友的快餐店做会计,店里忙碌的时候,他也兼做收银。他还会做三明治,但他拒绝做这个。这也许是他想坚持一点自己的底线吧!在做会计这七年,他放弃了数学研究,不过,他并不觉得辛苦,因为“总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回到学术上去的,总觉得自己应该还有机会。”
另外,他虽然没有亲自去钻研数学,但他还一直在关注国际数学界的动态。业余时间,他常去肯塔基州大学的图书馆读代数几何和数论方面的期刊文献。知道国际数学界都在研究哪些问题,进展如何。这样未来可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
从这里看,张益唐的人生经历,似乎更悲催。为了生存,不得不大材小用做快餐店的会计,并因为生活的艰难,放弃了学术研究。
5,贵人相助的程度不同
刘汉清也得到过朋友的帮忙,比如把他的论文翻译后发到互联网上,比如找潘教授看,但其他大家也帮不了什么。
1999年左右,他的弟媳曾为换一点零用钱,将他所有的书稿当废纸卖掉。他花费多年精力,推算的数论公式稿纸也夹在一本《数学导论》中成了“废纸”。
张益唐在快餐店打工7年后,1999年,他在曾经的北大同学的帮助下,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得一份教微积分的讲师职位。算是编外身份,工资低微,也没有任何研究经费,但能够重新进入学术圈,做数学研究,让他很兴奋。他重新开始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方向解析数论,而不再是代数几何。
(张益唐讲课)纽约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杨鼎后来评价说:
“我认为他的做法很明智。如果你成为一名好的微积分老师,学校就会非常倚重你。你很廉价、可靠,没有理由解雇你。在这个职位做了几年以后,你驾轻就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去思考,只要你对生活没什么要求。”
有了相对稳定体面的工作,2000年,45岁的张益唐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纽约一家华人餐馆打工的孙雅玲,他欣赏她“心地善良、好强自立”。不久,在他的热情追求下,两人结婚。45岁左右结婚,这一点和陈景润惊人的一致,两人此前不知是对爱情没有感觉,还是环境太恶劣,没有这个心思,都是到这个年纪,突然产生了爱情萌芽并结婚了。
刘汉清也有朋友介绍相亲对象,可惜,也许是因为刘汉清没有工作和心情,最后都没有结果。
6,枯坐禅与灵感
刘汉清搞数论研究,就类似于枯坐禅,终日在桌前想啊想,算啊算。不出家门,没有任何交际活动。
(搞学术研究和纯粹的哲学思辨不同,和佛教参悟不同,即便是佛教,也并不提倡一味枯坐)
张益唐却不然,虽然他也会花很多时间一动不动地做研究。但他需要教学,业余时间,也并不都是在桌前枯坐,灵感不是枯坐出来的。2012年7月3日那天,他的灵感来了
“在那天我获得了解决那个问题的灵感。我记得那天是美国国庆节的前一天,我的朋友是一位指挥家,第二天要指挥一场演唱会,我去观看那场音乐会的排练。朋友家在科罗拉多州,那是美国的半沙漠地带,夏天又干又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鹿时常来他后院那些杏树下乘凉。那天,排练开始前,我去那里等那些鹿。没看到鹿,我就在那来回转。可能是半个小时,也可能只有二十分钟,我大约从三个方向向那个问题逼近,突然发现了一条路可以将那三条路连接起来的。在那一刻,我大约已经知道我可以把问题解决掉了,之后我花了几个月时间来补充一些细节。”
搞学术研究,和写作一样,也是需要灵感的,灵感不是在家中枯坐可以得到的。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阿基米德据说是洗澡的时候,突然灵感来了,知道如何判断国王的王冠是否被掺假。瓦特看到了被热气吹开的壶盖,牛顿的头被苹果砸了……
我当年写作的时候,也深有感触。当我一整天都呆在电脑前,反而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当我陪老婆出去逛逛街,路上却能灵感不断……
7,论文发表数量及论文审阅人的评价
刘汉清因为辍学,一篇论文都没发表过。如今,他已经53岁了。
刘汉清在家思考刘汉清的论文被潘承彪教授看完后,回复称:第五页有论点未经证明,后面的论证就没有意义。
后来,潘承彪接受媒体采访谈及此事:
“当年接到无数数学爱好者送来的论文,最初十年耐着性子看,99%不是数学专业的,多数人对基本的数学方法不了解。那段时间,一份有价值的研究都没看到。”
刘汉清后来又将稿子投向《中国数学》《数学通论》等三个国内权威数学杂志,都被无理由地退回。他非常沮丧,心灰意冷。
张益唐在北大读研时,在国内《数学学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接下来,由于时运不济,遇人不淑,从1985年赴美留学,到2013年,长达28年间,他只发表过一篇没多大影响的论文(2001年在《杜克数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到了2013年初,沉寂了28年的张益唐悄然无声地给世界数学界最负盛名的《数学年刊》投去了一篇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解析数论大师,格罗斯大学的数学教授伊万尼克审阅了这篇论文。他后来说:
“我粗略看了几分钟,我第一想法是:以前收到的文章有那么多都是错误的,这个可能也不例外。我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或许可以推迟评审。要知道他可是个寂寂无名的家伙。然后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正好也在阅读这篇论文……”
这篇论文被审稿人几乎是以数学史上最快的速度(两周时间)接受,论文发表后,一炮走红,引发数学界爆发性的关注和检验以及跟进,今天数学界已公认张益唐的结果为“里程碑”的贡献。
论文刚发表不到一个月,他就被丘成桐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介绍了他的这项研究进展。接下来又因此获得多项大奖。他也被学校破格提拔为教授。此时,他已58岁。
张益唐获奖后,到各地演讲8,张益唐谈成功经验
张益唐谈起成功经验时说:
“首先,数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挑战传统,对那些别人说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勇于探索;其次,不要怕失败,每次失败都是新的起点,不要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不要有畏惧心理。如果真正热爱数学,就不要放弃。数学是对人类智力水平的一个衡量,很多数学猜想和难题摆在那里,就像跳高运动员要征服的横杆。看看数学家们谁能跳过去,跳出新高度。”
刘汉清同样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对别人说不可能的事情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真正热爱数学,不放弃……然而并没有成功。
为什么呢?因为在数学方面取得这种突破性的进展,本来就是非常难的事情,是小概率事件。
张益唐是天才,在北大时,是最被数学系主任器重的三个学生之一。而且他的硕士生导师是中国数论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之一,后来他也是美国大学的数学老师,即便如此,他也是花了三十多年(算上大学和读研),才取得了研究成果。
正如一位网友在反驳嘲笑刘汉清没有研究成果的人时说的那样:
“你上过高数吗?你知道数学界已经很多年没有创造性的东西出现了吗?有多少天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穷奇一生都没摸到数学殿堂的门楣,你觉得就是简简单单就能研究出来东西,你把数学想的太简单了吧?”
因此,刘汉清没有取得被人认可的研究成果,并不说明他无能。
刘汉清的意志力和对数学的热爱程度,并不比张益唐差,只是感叹他没有先去弥补他的短板,没有打好基础,没有好的学术环境,没有国际视野,就急匆匆提着菜刀上阵,挑战数学界的高峰了。所以,他要想获得成果,要比张益唐艰难很多倍,让人一声叹息!
张益唐即便没有研究出成果,也还是可以在一所大学当没有编制的讲师,有不少朋友,可以过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
刘汉清的生活就太凄凉了一点,他的高中同学看到后,几乎哭了:
刘汉清的生活环境房间破败不堪,除了厨房边的一盏灯,夜晚的家里一片漆黑,没有风扇、没有冰箱……唯一一样电器是一台老式电视机,但早就坏了,只是摆设。因买不起自来水,他日常饮用的是村里被工业污染的河水。
一个人为何会容忍自己过这么差的生活?一心追梦而忽略现实生活,是否值得?刘汉清和梵高有什么区别?童年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在我们身上,是否有刘汉清的影子?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