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欢聚一堂,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同读圣贤经典,共习八段锦。
感受:和平--喜悦—享受
一、《论语》学而篇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读】老子、孔子未行万里路却知天下,说明获取真相并非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乎哉,不多也。人生要那么多干什么?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确立毛泽东思想地位。成功与掌握信息关系很密切。古代获取信息难,今天获取信息便捷,获取真相却不易。能量提升到一定程度,皆可知。
人善被人欺:非真善。能量状态高才是真善,能量状态低才会被欺。
温良恭俭让:良:善良。善于把自己调整到良好状态。一而五,五而一。国民风度、气质。皆为良知光明,处于中和状态的外在呈现。内在稳定品质的外在自然流露。
中和状态:摘掉了有色眼镜,更易看到真相,更客观。
多给别人点赞:证明你内在有,才会认出来。
孔子出关,边关小官吏见后出来说:天下无道久矣,大家再不用担心了,天将派孔子为木铎。
据说能量大于500,坐旁边就会提升。
【知行合一】时时致良知,保持善良状态,温良恭俭让以待人接物。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读】观其行:德行及德行的表现。三年:终生,生生世世处于中和状态。孔子更关注智慧成长,活出父母之慧,活出三度人生,立身行道。不改父之道:孝父母之慧。孝:孝父母之慧——尊圣贤——尊道——知行合一,把圣贤境界活出来。
谁需要孝:父母?社会?我?我更需要,因为只有活出圣贤境界,我才会活的更好。孝对行孝的人好。
祖先护佑:圣贤护佑,学习圣贤经典,活出來,活在道中,自然被天地供养、护佑。
好父母:幸福之道,智慧觉醒,福德示范。
孟五伯问孝
毛-邓:均为同一目标——共同富裕,向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奋斗。意识形态方面:我是谁,我知道(独立自主)。习大大讲话,一次次清晰价值观。
【知行合一】孝父母之慧,智慧觉醒, 活出圣贤境界,立身行道,福德示范。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解读】礼为仁之用,和为用礼的效果。体相用三者不一时,坚持体,而非相。不可为追求和,舍弃仁和礼。
知和而和:一味了事,本末倒置。
和不了也要讲原则。和而不同。
须臾不可离也:道、仁,践行大爱,从孝悌慈做起,从身边做起。
【知行合一】立身行道,从孝悌慈做起,从身边做起。
二、八段锦
学习扇翅膀、舒适
三、《传习录》
28、陆澄录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解读】体用一源,知行合一。行不和皆因良知不光明。
外在不和,皆因内在不中,内与外,显与隐,以显见隐。
体:天理、良知、觉察。觉是天性,躲也躲不掉,凡人日用而不知。
人生就两种状态:习性与觉性。情绪表达即习性,表达情绪即觉察。情绪一起,习性泛起,失去觉察。
觉察时,时空不存在,就在当下。包老师:爱的抚摸,就在觉察。
心不在焉:失察。不觉即染着,觉即清理。觉察无时不在,随时训练,训练使人成为大师,越训练越觉察,越觉察越自在。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日常的动作练习之,做日课。例如可在方便、洗手、走路、跑步时练习觉察。
觉察:放松的专注。如同手中抓个鸟娃子。
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们的对他们的评判、想法。想法是因,世界是果。我是因,世界是果。心境好,环境就好了。境随心转。
觉察即自由,不觉察就被习性支配,受限。老鼠掉井里。
所有人的选择均是为了利己,利小我、更大的我。
【知行合一】在方便、洗漱、走路、骑车、跑步中练习觉察。动气时致良知。

29、陆澄录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解读】潜龙勿用,知行合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日常只需致良知即可。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勿急于求成。
30、陆澄录
“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解读】夜气:中和之气。夜里清明和善的心气或状态。如白天摇浑浊的水,澄清。一般人来回摇,呈混浊相。
每天污染心性,若善性不足以支撑则堕恶道,伐木如伐性,伐性,能量越来越低,人生走下坡。例如:牛山。
学者:修行人,追求个人成长的人,不断进化。圣人:常处于清明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