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雨果有一首诗说“人出生两次”,“头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诗的结尾说“把宇宙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张到上帝,这才是爱!”
很不幸也很有幸的,维特的第二次出生不太顺利。
说不幸,是因为维特终于死于爱情。爱情固然美妙,但因为爱情而失去生命,这是出悲剧。虽然悲剧更加哀婉动人,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悲剧少一点。悲剧使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某种不可挽回的绝望感。仿佛冥冥中给你一种选择:要么悲壮的去死,要么卑微的活。悲剧选择悲壮,于是去死了。喜剧选择卑微,于是人类延续了下来。
看上去,这两种选择都不太友好。某种意义上,就选择的难度而言,选择悲壮的去死应该比选择卑微的活要更容易。死嘛,一瞬间的事,年纪轻轻,感受死亡的快感,想想就令人冲动。“我自横刀向天笑”,豪情与快感同在,烦恼与悲哀共除。这样说,不须责怪,维特为美好的爱情牺牲,爱是真理。谭嗣同为美好的理想牺牲,理想是真理。此二者,是一致的。谭君理想中的美好中国,也正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更大程度的美丽“绿蒂”。
大抵,每一个男人都曾经拥有过属于他的“绿蒂”。当然,有区别,区别就是男人是否向他的“绿蒂”表白了。此种表白,说了固然是悲剧,不说依然是悲剧。也许,“爱你在心口难开”反倒是最好的选择。爱嘛,可以共同实现,也可以独自实现。轰轰烈烈的爱或者默默无声的爱,都是爱,都有其价值。
爱是奉献,奉献是美好的东西。真正的爱不应该是毁灭,而应该是成就。所以,为了一个你爱的人而去奉献,使她更加快乐健康,应该是爱的终极价值。如果一种爱带给双方的不是成就不是快乐,这种爱的存在究竟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是要经受拷问的。世间有爱,是为了让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快乐,而不是使人们更加痛苦更加悲伤,甚至生不如死,仿佛置身地狱。
当然,这是理想的爱的状态。例如维特与绿蒂,是偏离了正常轨道的爱。维特还是很绅士的,把悲伤和痛苦,把死亡和毁灭留给自己,把余生留给绿蒂。问题在于,经此事件后的绿蒂,余生还有快乐可言吗?
除了毁灭,维特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面对这个问题,那种真挚的执着的爱在这里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这份爱,终结了一个年轻的生命。问题是,这个年轻的生命,在此后的人生中,有权也有可能经历其他的爱,更美好的爱。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责怪爱本身,爱是无罪的,是盲目的。非如此,何以丘比特的眼睛被布巾遮住。爱的天使只负责盲目的射出爱情之箭,但收到爱情邀约者不赴约则已,一旦赴约,责任自负。
爱情如火焰,可以给你煮香喷喷的食物,也足以烧毁你的家你的灶,甚至就那么活生生眼睁睁的烧死你。你得学会和它相处,学会驾驭它。这样它就给你幸福给你快乐,反之,它就烧掉一切毁灭一切,给你烧灼至不如去死的悲痛。
但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显然要求太高了。这还只是他最初经历的美好呀。何况,在爱情来临时,成年人的智商也不见得就超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多少。君不见,多少毁灭的悲剧同样在成年人的爱情世界上演。
说有幸,则是指维特经历了如此震撼人心的爱情体验。须知,这世间有多少人就这么虚度了一世,的确也未曾深刻领悟过何谓爱情?仅此一点,维特何其有幸也。
但爱情的确不应该一种结果,而应该是一个过程。过程的重点在于体验,而不在于必须达到或者产生一种决定性长期意义上终极状态。爱情不应该太短,也不应该太长。太短则来不及体验便已经宣告结束,例如维特。太长则爱情不免终于变质,庸俗生活的结果往往是爱情产生霉变,终于变成了彼此对对方一种厌倦,一种痛苦,一种烦恼。
经历爱情不一定非要选择婚姻。这是两码事。
为什么经历爱情而结婚,总难免还要经历生活中的惊心动魄的种种可怕过程才能延续婚姻。无他,必须面对爱情死而亲情生的现实。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婚姻便告over了。其实爱情在年富力强时如此重要,待到夕阳时光,再美好的爱情又怎么能比得上超越爱情而达到血浓于水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相守相依。
雨果的诗还是写得挺好的,仿佛专门为这个故事量身打造:
人出生两次吗?
雨果
是的。
头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
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
如果你是石头,便应当做磁石;
如果你是植物,便应当做含羞草;
如果你是人,便应当做意中人。
美丽开在你的脸上,爱情开在你心中。
爱情从回顾过去与憧憬未来中汲取养份。
爱人而不被人爱是最大的不幸。
天生万物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的是人心,
不幸的是,制造最深的黑暗的也是人心。
女人是非常完美的恶魔。
只要有了仇恨,一个女人就抵得上十个男人。
纯洁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把宇宙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
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张到上帝,
这才是爱!
2017-5-8于宝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