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全书拆解

作者: 聊点科技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9:52 被阅读371次
拆书结构

Day1:

1、技术推动资本主义自我变革

资本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很多大型跨国企业被一些科技创新企业所颠覆,很多资本家也在时代的洗礼中被淘汰出局,世界逐步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变革有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科技发展是最基本的因素。《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资本的增值速度超过了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速度。这意味着,如果你是资本家,你将永远是资本家。

但现实并没有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一方面像美国这类高遗产税的国家,很多后代因为交不起遗产税而无法继承遗产,导致家族世代积累的财富只得捐赠国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非资本世家的新人通过新科技的运用和开创而获取了巨额财富,财富由传统资本家转移到了科技新贵手上,比如马克扎克伯格。

最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大型跨国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让它们变得岌岌可危。比如柯达公司就因为数码照相技术的兴起而灭亡,诺基亚因为智能手机的诞生而陨落。

第二个因素是教育。教育的普及让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普通人通过勤奋学习也有机会掌握先进技术。只要能在新的技术变革到来时抢占先机,就有机会获得巨大的财富。

第三个因素是协同。虽然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但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的依然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前,能力再强的人,也只能是企业的一颗螺丝钉,依附于企业来创造价值。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很多事情不需要大型企业,而通过小企业甚至个体之间的协作即可完成。比如我们手中的 iPhone ,就是由遍布全球的很多家企业协同完成的,苹果公司掌控核心的产品设计、系统开发,而零件和组装都来自于其他企业。

现在有一群人,被称为“数字游民”,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协同。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企业,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他们背着电脑,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城市,今天出现在硅谷的咖啡厅,明天可能就躺在了波士顿的酒店。他们广泛的结交圈内的各类人群,参与各种有趣的项目,承接各种公司的订单,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通过和不同风格与技能的人协作,共同去完成一些伟大的项目。

第四个因素是信用。协作的基础来源于信任,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个人也好,如果相互信任,那么就可以立马开始合作,从而诞生一些新商业模式和新的机会。比如时下很火热的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信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

第五个因素是企业家。当基本的信用体系建立后,企业家便有机会整合各种资源,从大学拿技术专利,从风投拿资金,集结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迅速达到足以匹敌跨国企业的实力。

第六个因素是风险投资。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挑战大型企业的时候,都有可能因为市场资源匮乏及资金不充裕而死掉。这个时候,只有引入风险投资,依靠他们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市场资源,结合自身的创新科技,才有机会战胜大型企业。

2、广泛协同的创新体系

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变革,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如果说旧经济形态以大型跨国企业为象征,那新经济形态则以拥有先进的科技以及富有经验的企业家为象征。他们通过引入创新科技,进行资源整合和人才招募,迅速建立企业长板,然后通过“积木式创新”的方式,与其他创新企业协同作战,在某一个领域迅速扩张,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大型跨国企业花费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达到的规模。

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企业成长很快,但同时衰落也可能会很快。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企业因为技术的先进性迅速崛起,缺少扎实的根基。这就意味着,一旦有更新的技术出现,它们很快就会被更新的企业所超越,从而走向衰落。

第二个特点是协同工作的程度越来越深。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企业之间不再局限于贸易上的协作。而是打破企业间的壁垒,以自身的长板优势为资本,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业务上的协同,共同在一个领域对抗大型企业的垄断。

企业内部协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不同于传统大型企业权威式、命令式的管理,创新企业中的人与人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协作。不存在谁隶属于谁,谁依附于谁,企业成员都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去推进项目及企业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时下火热的区块链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群建设是区块链项目发展的基础,很多区块链项目都是先有社群,再有产品。社群不同于企业,它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生态。社群成员并不隶属于社群也不依附于社群,社群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协作及达成共识来推动项目的进展,进而构建整个生态。这里没有权威,只有共识。一旦无法达成共识,就有可能导致社群分裂。

3、积木式创新

所谓积木式创新,其核心是协作。是指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创新企业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打造自身的长板产品和服务,通过开放协作的方式,与其他先进的企业形成“联盟”,在某一领域迅速达到大型跨国企业所具备的能力,打造创新产品或完成大型项目,从而抢占市场高地,与大型企业抗衡。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一块块不同形状的积木,拼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玩具。

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企业A有一项领先的技术专利,但没有技术转化能力;企业B有很强的产品原型设计能力,但缺乏量产的能力;企业C拥有优秀的规模化制造能力,但没有好销售渠道;企业D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渠道。那么,这四家企业就可以搭积木一样互相协作,创造一款先进的产品并迅速推向市场。

积木式创新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了解市场的企业家为核心。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优秀的资源整合者,就像聪明的孩子总能找到最合适的积木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企业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寻找最先进的科技与人才,把他们整合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态。

二是拥有产品或服务的最长板。想要成为那块最合适的积木,就要想办法努力提升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让它成为同类中最优,这样才可以获得与其他公司最长板合作的资格,才有机会获得与大企业抗衡的能力。

三是具备打闪电战的能力。积木式创新是以先进的技术为前提。前面提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要想对抗甚至超越大型企业,就必须快速迭代,迅速推出优质产品并量产,抢占市场份额。

4、全球风口中的中国机会

很多人看过《从0到1》这本书,并对从0到1的过程充满着向往之情。但实际上,从0到1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更多的出现在理想环境中。而在现实环境中,攸关企业生死的常常是从1到N。

从1到N,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能问题,它关系到你的产品能否及时地交予消费者,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而中国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是很强的,不仅产能高,而且质量好。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开放的,不像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那么封闭。这就为中国在全球风口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比如特斯拉汽车,大家都觉得很先进,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特斯拉失败的风险极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产能严重不足,规模化生产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的订单。而市场是缺乏耐心的,如果你无法提供足够的产品让消费者满意,那么自然会被其他产品取代。

目前一辆特斯拉的价格为10万美金左右,年产量8万辆左右。如果与中国合作,由于边际成本降低,它的价格估计可以降到3万美金/辆,而年产量可以突破300万辆。这就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价值和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寻找全球最先进的科技,并与之开放协作,利用中国强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迅速占领市场,应该是目前中国在全球风口中最大的机会。

Day 2

1、拜杜法案

我们前面提到,先进的技术是积木式创新的前提,而技术都是有专利的。在美国,高校是技术专利的发源地。企业家想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就必须向高校购买。

在1980年之前,企业一旦购买了专利的知识产权和所有权,高校就无法在对其进行继续研究。而企业为了继续研发和完成技术转化,就不得不把科研人员甚至实验室全部买过来,而这代价高昂,只有财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才能承受。

1980年,美国颁布了《拜杜法案》彻底打破了这一瓶颈,也让美国的创新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拜杜法案》也因此被称为美国创新发展的“发动机”。那么《拜杜法案》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拜杜法案》的核心是专利的商业独家授权。它把专利的科研部分和商业部分剥离,高校只用出售商业授权,而专利的知识产权和所有权依然归高校所有。这样,高校就可以继续深入科研专利技术,而企业则可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技术商业转化的授权。

比如,对于某一个专利技术,在1980年之前,企业需要买断其知识产权和所有权,而且,为了保证能够继续研发,还得买下科研人员和实验室,这可能要花费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只有大型企业才能负担得起。而1980年之后,企业只用花100万美元买入商业授权,即可开始进行技术转化,打造高科技产品。而高校可以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并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

这就给小型创业公司带来了绝佳的机会。也给积木式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

2、新木桶理论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木桶理论”,比如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它最短的那块板来决定的。这个理论比喻的是:一个系统整体(包括企业、团队或个人)的综合能力是由系统的短板来决定。为了提升综合能力,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短板。

比如高考语数外综合,一个同学语数外都特别好,能考140分以上,但综合只能考100多分。那么,对于这位同学来讲,继续提升语数外的分数难度很高,且空间很小,并不足以对总分带来太大的提升。而如果努力突破综合短板,把分数提升到200分,总分就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但是,现实世界的创新并不能等同于考试,第一它不像考试那样有满分上限;第二它并不要求非得独立作战。因此,我们就有更好的策略来创造出更大的“木桶”。也就是所谓的“新木桶理论”。

“新木桶理论”其实是积木式创新中的一环,代表其组织形式。它是指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板产品或服务,我们以这个长板作为资本,去和其他企业或长板“拼接”(协作),形成一个由各种长板组成的更大的木桶,这个“联盟”将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

为什么iPhone会那么受喜爱且长盛不衰,因为它集合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产品设计、最流畅的操作系统以及最精细的工业制造,它是一个由各种长板拼合而成的巨大木桶,肯定远超那些粗制滥造、七拼八凑的山寨手机。

除了强大的竞争力,长板拼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效率极高。企业不用再花费时间和金钱去重复造轮子,直接强强联合,就可以迅速获得极大的优势。这一点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3、美国的创新文化

如果说《拜杜法案》为创新提供土壤,长板拼接为创新提供空气,那么创新文化就是普照大地的阳光,为创新的系统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对于创新文化来讲,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容忍失败。创新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失败在所难免。如果对失败不够宽容,很多创新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为什么美国在创新方面如此领先,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失败的宽容。而且不仅宽容,他们甚至喜欢失败,因为失败还有另外一个代名词——经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风投相对于初次创业的年轻人,更愿意投资连续创业者,因为他们失败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应对策略,成功率更高。

第二个重要的特质是工匠精神。这个词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近几年国内也很提倡,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实总是说得多,做得少。而工匠精神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亲自去实践。

美国的教育被称为STEAM(Science、Technology、Enigneer、Art、Mathematics,即科学是原理,技术是操作,工程是实现手段,数学算法保证持续运行,解决问题还要有艺术感)有了这5项能力的加持,当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动手去解决它。这也是美国保持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三个重要的特质是协作。协作是积木式创新的基础,但就像系统与系统之间协作需要标准化接口一样,人与人的协作也需要标准化,即理性,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这一点在美国的文化中非常明显。比如你有个点子要找企业高层沟通,在中国,可能需要先托关系打招呼。在美国,直接联系或上门拜访即可,只要你的理由充分,信用足够,就有机会获得认可。

4、大脑可塑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个创新科研成果——大脑可塑性。

有一位教授的父亲因为摔倒导致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教授的哥哥不服气,觉得这种生活很没有尊严,于是便开始训练父亲的运动能力,比如让他自己想办法爬起来、自己走路。一开始收到了亲人及邻居的不理解,然而仅仅过了三年,便出现了转机。父亲重新恢复了活动能力,让大家感到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父亲去世后,他们通过分析这位父亲的身体,发现其脑干的损伤程度居然达到了97%。而脑干是负责运动的中枢,这种程度的损伤,在医学上已经可以定论不可能恢复,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经过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人的大脑是可塑的,通过训练,其他正常的大脑部分接替了脑干的工作。

这是一项很振奋人心的研究,不仅对于一些脑部损伤的病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也是一种激励。因为它告诉我们,大脑就和肌肉一样,是可以塑造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缺乏某些能力,比如记忆力衰退,反应能力下降,想象力不够丰富,我们并没有必要为自己感到惋惜或者羡慕那些拥有天赋的人。相反我们只需要刻意练习,就可以重塑我们的大脑,让自己获得想要的能力。

Day 3

1、红海好还是蓝海好

在互联网世界中,创业者们通常都希望能找到一片还未被开发的蓝海,提前在此开拓和布局,以获得先发优势。然而,对于那些以先进的技术为核心的小型创业公司而言,这可能并非明智之举。

小型创业公司拿到了领先高科技专利后,如果面前是一片蓝海,马上开始进行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上市,那么,紧接着就要面临市场和消费者的培育。而这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资金的事情,小型企业很难负担得起,很容易就中途死掉,成为大公司口中的肥肉。

对于这类小型创业公司而言,在拿到领先的科技专利之后,继续深入研发和潜伏。在保证技术领先的前提下,等待大公司去培育市场,建立消费者的认知,并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更新迭代。然后在合适的时机(通常比大公司晚1-2年)推出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最优秀的设计,最舒适的体验,更容易迅速抢占这个市场。

总的来讲,没有领先的科技,可以提前在蓝海布局,寻找突破;如果拥有领先的科技,在红海中杀出一片天地,稳定踏实的赚钱或许是最佳选择。

2、投资人如何寻找新机会

如果你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职业投资者,面对如此多的行业领域以及科技项目,应该如何去选择呢?

首先,要瞄准万亿级别的市场。要判断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就要看这个市场是否能影响所有人。一个市场通常呈倒三角形,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

以手机行业为例,通讯行业是底层基础,主要从事通信基站的建设、信号网络搭建以及行业标准制定;手机行业本身就是平台,主要从事手机制造和销售;而手机上的App即为应用,比如微信。

在基础设施部分,一般有数十家公司,投资规模在10亿-1000亿;而平台部分,一般有成百上千家公司,投资规模在1亿-10亿;而应用部分的公司就更多了,投资规模一般在0-5000万。我们根据市场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公司数量以及投资规模,大致可以判断是否能够达到万亿级别市场。

除了判断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还要保持投资的节奏,比如行业早期投底层基础,行业中期投平台,行业后期投应用。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可以给我们投资提供很好的指导。

其次,对于具体的企业,我们要有效识别其团队模式。比如文中提到的“双长制”。

所谓“双长制”,即拥有深厚科研背景的首席科学家+拥有丰富市场经验和行业沉淀的首席执行官。这种组合既保证企业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和高科技专利的使用权。同时拥有优质行业资源、强大的技术转化和产品销售的能力,这种团队成功概率会高很多。

除此之外,对于需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来讲,还需要考察的一个点是:是否有其他有实力的中国投资者投资该企业。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在前面讲到了,中国的优势在于开放的、优秀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拥有中国的投资者,意味着背后有优质的规模化生产资源做后盾,这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量产、快速的抢占市场以及打造壁垒有着重要的意义。

3、风险投资创新

《杜拜法案》的颁布、创新文化的建立以及积木式创新模式的成熟,开创了美国创业的热潮,孕育了大量优秀的创业公司。那么,投资人与创业公司之间该如何相互寻找呢?

2010年,一家名为 AngleList 的公司在美国成立。它是做什么的呢?简单来讲,它就像一个风险投资集市,创业企业把创业项目挂在上面,像商品一样出售。而投资人则可以在集市中挑选中意的商品,然后进行投资。这有点像消费者在淘宝上买东西,只是这里换成了投资人在平台上购买项目的股权。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决策。一个项目是否优质可以通过投资人的数量、知名度以及投资金额来衡量,投资者们在这个项目上达成了共识。这种群体决策会给被看好的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让它成功的概率更大。同时,让不被看好的项目淘汰出局。

二是引入了信用。 AngleList 公司独创了“领头-跟投”模式,如果第一个投资人的投资额度超过募集总金额的10%,则他成为该项目的领投人,他可以获得之后跟投项目金额所获收益的10%。如果领投人是圈内很有影响力的投资人,那么可以想象,他领投的项目应该会更受其他投资人欢迎。这样,领投人对于项目的分析和把控就将更为谨慎,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声誉。

基于这样一种股权众筹的模式,在创业项目与投资人之间建立了桥梁,让更多的优质项目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也让投资人有了更多优质的投资标的。

4、创新成果2

柔性电路。这两年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很火爆。比如头盔、手环、耳机,甚至跑鞋。这些可穿戴式设备除了给我们提供影音娱乐,还可以监测我们身体的各种指标,以及提供定位和信息服务。

但电子设备终究是身外之物,它不属于人体的一部分,需要穿戴和卸载。有些体积太大,也不方便长期携带。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为轻便的设备能够达到同样的功能呢?答案是有的。

柔性电路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柔性电路不仅可弯曲、可折叠,还具备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把柔性电路植入到我们的衣物中,用来监测我们的体温和皮肤。我们还可以利用柔性电路制作“生物印章”,直接将柔性电路附着在皮肤表面。这种“生物印章”充满巨大的想象空间。

具备最基础的监测功能,可以监测我们身体各项指标。可以定位,可以与其他电子设备通信。甚至还可以称为一块触摸屏,将日常功能集成进去,如果真是这样,或许手机也将被淘汰。

空气电池。新能源的储能是产业的难点,无论是风能、水能还是太阳能,都不稳定,需要转化率高的储能方式进行存储才可持续进行使用。目前使用广泛的储能工具是锂电池,但其成本和维护很昂贵。

伟大的技术听起来像魔术,但原理却很简单。美国一家名为“LightSail”的公司发明了压缩空气储能。即通过电机带动活塞将空气压缩进罐子储存,需要用电的时候,再释放空气反推动活塞转换为电能。方案听起来简单可行,但效率很低,电能压缩空气再释放转换为电能,原来的电能只剩下10%。而 LightSail 的突破就在于,在压缩空气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控制喷水将产生的热量吸收(水是存储热量最好的物质),形成热水一并储存。

释放空气时,再将热水喷洒在罐子上进行升温,让空气更充分的膨胀和释放。一个巧妙的喷水,就将转化率提高到了50%,基本可用,而且成本相对低廉。可以预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的大规模普及指日可待。

Day 4

1、当机器人来敲门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片子叫“霹雳五号”。故事主角是一个军用机器人,霹雳五号是他的名字,他通过履带来行走,有两只钳子一般的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对标志性的大“眉毛”,可以作出开心、难受的表情,肩上还扛着一台镭射激光炮。

这是人类对于未来机器人最初的一种构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了爆发的临界点,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他们可以写文章、可以作曲、可以劳动、可以跳舞,他们正在逐渐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工业机器人,大型的制造企业和工厂都采用这类机器人进行设备的制造和组装。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讲,最重要的是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因为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用周期越来越短。通过简单的教授,工业机器人便可以学会相应的动作,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他们不需要光、在高温环境下也不需要空调、噪音粉尘对他们也没有影响。可以说,对于不适合人类的作业环境,工业机器人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音。

然后是家庭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打扫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根据最优的路径进行打扫,会躲避障碍物,没电了可以自动充电;另一类是情感陪护。比如陪老年人聊天或陪小孩子玩耍,他们通过从云端下载数据,来提供一些语音聊天或者问题解答,还可以通过识别人类的表情来与人类达到共情。

有一种技术叫做“情绪镜像”,就是当人笑的时候,机器人也笑,当人哭的时候,机器人也哭。当然,目前的机器人的表情通常都是通过屏幕来显示,由于人脸部的肌肉过于复杂,要机器人精确控制各部分“肌肉”来完成一个微笑动作目前还是很难的一件事。

面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类充满了矛盾,一类人充满期待,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解决很多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类人充满恐惧,认为机器人无所不能,总有一天将会取代人类。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人类经历了几千万年的进化,其构造十分复杂。人体的很多秘密我们人类自身都还没有研究透彻,人类的潜能也没有完全发挥。机器人不可能轻易取代人类,相反,他们将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人类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我。

2、基因编辑

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基因携带了人类的遗传信息,控制着人类的性状表达。比如我们头发的颜色、眼睛的大小等都由基因控制。很多疾病,也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比如令人闻虎色变的癌症,就是一些错误遗传信息的表达,造成的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而产生的。

所谓基因编辑,就是用一把“手术刀”,对基因片段进行剪切、修饰和拼接,从而改变遗传信息,改变性状表达。比如让人们振奋人心的细胞免疫疗法,就是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此种疗法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其改造成能够识别患者肿瘤细胞的战士,再注射回患者体内,从而精准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目前这种疗法在治疗血癌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然,除了从基因层面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以外,由于基因控制着人类性状的表达,我们还可以想象,未来通过对不同的基因片段进行修饰,还可以改变人类的外部特征和身体素质,使人类更加健康和强壮。

3、投资领域新变化

我们昨天提到美国的一家公司 AngleList,它是一家股权众筹平台,投资人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自己中意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有了这种平台,很多创业公司在上市之前就拿到了足够的资金,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上市后的估值,他们通常会选择推迟上市。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上市公司的最高估值一再被刷新。比如阿里巴巴IPO市值为2000亿美元,是Facebook的两倍,可以预计,未来一定会出现3000亿、4000亿美元的公司。

这就导致巨额市值的IPO越来越多,但问题是,市场空间是有限的。IPO市值越高,就意味着上市后增长的空间就会越有限,那么对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面对这么好但估值又这么高的公司股票,我是买还是不买呢?

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选择那些已经具备上市资格,但推迟上市的公司,它们的成长空间相比那些巨额IPO的公司会更大。

投资领域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量化交易占比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黑天鹅”事件的存在,历史的经验并不一定奏效,过去好的投资表现不代表未来会一直保持;另一方面就是人会受情绪的影响,会因为贪婪和恐惧而作出非理性的行为。

因此,人们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和丰富的数据来源,采用特定的策略和算法,创造出了量化交易。计算机做量化交易不会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也不会被历史的经验所束缚,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严格地按照交易规则进行交易。只要交易策略设置得当,它就会比人类更有优势。

4、超级城市里的超级机会

人口向城市集中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潮流,由此诞生了很多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超级城市人口密度大,资源丰富,文化娱乐多元,科技集中,给万物互联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西方世界有一个词叫“环境智能”,是指人生活的环境布满了各种传感器,它们之间产生数据的传输、互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思议的便捷。

未来会达到“Machine To Machine”的程度,就是人类在聚集交流的同时,他们所携带的电子设备也在不停的进行交互。一家餐厅或酒吧应该放什么样的背景音乐更合适呢?当然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音乐,如何知道什么音乐符合要求呢?只要去搜索所有客人电子设备上的歌单,就可以匹配出大多数人喜欢的音乐,而这不需要人与人之间交流,设备之间就自行搞定了。

除了智能环境,交通也是超市城市的一大商机。堵车几乎是所有超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很多汽车制造商或租车公司已经把公司的使命改成了提供“出行解决方案”:从家门到目的地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最方便,是共享单车、地铁还是快车?或者是飞行汽车?直接提供端到端的无缝出行的方案,是未来城市交通的机会。

Day 5

1、超人类主义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被誉为“刀锋战士”的残奥会短跑冠军——奥斯卡·皮斯托瑞斯。他双腿截肢,依靠假肢,却能够跑出远超健全人的速度,让人感到惊叹不已。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没有双腿,且假肢很轻,这让他在体重上有优势。此外,他的假肢具备极好的弹性,在奔跑中可以提供极强的反推力。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假肢(辅助增强设备),让他获得了远超健全人的奔跑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增强人类能力的机械、药物越来越丰富。比如一些机械假肢,不仅可以让人恢复正常的活动机能,还可以增强人的力量和精准度。

美国军方提供给士兵的辅助设备,可以让士兵在负重300公斤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活动;又比如一些类固醇,健美的人利用它可以获得数倍于常人的肌肉生长速度,并且能使块头更大;以及我们昨天提到的未来会出现的基因改良,可以在受精卵时期就剔除掉致病的或者有缺陷的基因,或者增强某些基因,让人类成长的更加健康和强壮。

无论是通过机械辅助、药物、还是基因改良,这类人都会获得超越普通人的能力,而且可以预见,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名词——超人类主义。

这有点类似《X战警》中的变种人的感觉。相信超人类主义的人,认为科技会让人进化的越来越强大,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日益完善的人工智能以及日益强大的机器人的一种对抗,以及对人类至上的一种极端的体现。

人类未来的发展永远像是在走钢丝,虽然人类在逐渐在往上走,能力在增强,但危险也在临近。所以人类还是要研究不同的未来,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2、增强现实

像《X战警》这种科幻片中的情景离我们或许还有些距离,但增强现实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前几年风靡一时的Google glass,就是利用现实增强技术,通过提供大量的即时数据来让人获得强大的分析能力。它是将计算机芯片和屏幕嵌入到眼镜中,当人戴着它时,除了可以看到实景,还会在实景中嵌入相关的数据,为佩戴它的人提供信息辅助和智能分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比如你戴着增强现实眼镜和一个陌生人约会,当你看着对方的时候,眼镜就会自动从云端下载对方的一些信息,比如从Facebook、Twitter、blog、LinkedIn等社交网站抓取对方的个人信息,经过筛选和分析,你可以知道对方的教育背景、职场履历、喜欢的运动、书籍、食物等。

你可以轻松找到对方喜欢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除此之外,眼镜还可以通过捕捉对方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判断对方的心情,是开心、悲伤还是生气,可以提示你应该用什么口吻和对方交谈。如果你实在是一个不善言辞的技术宅,它还可以从数据库中下载应对策略,包括你应该用什么表情,应该说什么话。

是不是很神奇,但同时,会不会很恐惧?通过增强现实可以迅速捕捉周边的各种信息,强化人的沟通能力,即便是情商不那么高的人,也可以轻易地获得对方信任,甚至引导对方的行为,这简直就是高科技版的“读心术”。

3、人与机器的深度合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蓝”超级电脑就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而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是,之后又组织了一场混战,即人和电脑自由组队,以团队的名义来进行比赛。最终,两位业余国际象棋高手,和他们的几台计算机通过完美的配合,夺得冠军。人与机器的深度合作发挥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人与机器进化的过程中,从双方的角度,我们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智能。一种是人类的机器智能,即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它体现了人对机器的操控能力;另一种是机器的人类智能,即机器对人的理解,它体现了机器与人类互动和协同的能力。

随着机器的复杂度和精密程度越来越高,要想完全驾驭机器,让机器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需要人具备更高的机器智能。这就需要我们人类在直觉和本能中建立对机器操作的感觉,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它需要我们从小就深度接触机器,使用机器。为什么现在很多年长者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而年轻人却觉得却很简单,就是因为年轻人从小就接触计算机,而年长者没有。

可以预见,未来有关计算机编程以及各种机器使用方法的内容,将会被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成为启蒙教育的一部分,而人类也必须从小就开始学会和机器和谐共处。

而对于机器来讲,除了强大的机器智能,还需要设计良好的人类智能。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作者的朋友有一次晚上在硅谷的街道上散步,突然,一辆车从他身边疾驰而过,吓了他一大跳。他仔细一看,原来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

对于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来讲,他的机器智能是很高的,无论它以多快的速度行驶,都不会撞到人。但是,它的人类智能显然还不够,因为它不知道以很快的速度从人旁边驶过是会吓到人类的。显然,即便无人驾驶汽车永远不会撞到人,人们也不敢在汽车横冲直撞的街道上行走。

未来的机器设计包括机器的自主学习,肯定会让机器更懂人类。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在靠近人的时候懂得减速。机器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懂得使用正确的表情和表达方式来与人类共情。

总之,人类应该尽可能提高机器智能以更好的操控机器,而机器应该尽可能提高人类智能以更好的配合人类,这两者的共同进步,才可能使人与机器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4、超验知识与灵性文明

科学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有趣,科学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科学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反对科学,它们认为科学让人类获得了毁灭自我的能力。比如科学创造了核武器,带来了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对于科学负面评价最经典的例子,是西方世界对于进化论的抵制。在很多年前,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而并不是遵循什么进化论。他们认为,只需要找到一个东西,证明它是被创造出来的,就可以推翻进化论的说法。

他们找了一个例子,就是人类的眼睛。他们认为,人的眼睛是如此精密的器官,只可能被创造出来,而不可能由进化而来。但很显然,这个世界还存在更为原始的眼睛,比如昆虫的复眼,以及单个感光细胞组成的视觉器官。

他们的例子根本站不住脚。但奇怪的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居然也是站在神创论这边的。这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在当时,选择站在神创论这边的总统,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大家并不会因为反对科学就讨厌这位总统,相反,会有更多人支持他,这说明人是非理性。

正因为人是非理性的,所以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下意识的,都是基于固有经验和遗传基因,这些都属于超验知识;而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所给出的结论常常超出我们固有的经验,甚至颠覆我们的认知。

科学意识在科学时代与人类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它理性而强势,而人的感性和直觉就会遭受压制,但对于人而言,直觉才是“主人”,因此时不时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而我们所期待的灵性时代,是那些经过科学检验的东西以感性的方式植入人类的大脑,成为下一代人的超验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全书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oypftx.html